第114部分(第3/4 頁)
崔胤敦促天子加詔,將被自己之前趕出朝堂的宰相王摶賜死於藍田。
當然,對於惡了自己的宰相徐彥若和崔遠,崔胤自然也不會放過。徐彥若自宋、景兩位中官被貶後,已經發覺情況兇險,當即求去,他的奏摺一遞上來,天子便準了,讓他去廣州當清海節度使,於是一代重臣被髮配到了三千里外。不過也算徐大宰相明白事理,見機得快,否則恐怕結局只會更慘。崔遠就沒有徐彥若那麼灑脫,他戀棧不去,沒兩天便被罷官,只留下一個同平章事的虛銜,回家養老。
政事堂為之一空,從此崔胤說了算,這種狀況他當然滿意,不過他自己也覺得一個人獨霸政事堂確實有點不好意思,所以提了個裴贄當副手,也算是裝點門面。
崔胤是唐末之際野心最大的宰相——沒有之一,清除了政事堂的同僚之後,他又將目光瞄向了內侍省,只有剪除“閹患”,他的政治抱負才能真正得以施展,否則一切都只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於是他暗中向天子獻策,準備“盡誅宦官”。
自華州歸來後,天子沉溺了三年,忽然間感覺似乎一切又有了起色,於是精神頭就上來了。這一“振作”,自然就壞了事。不得不承認,天子李曄是一個比較聰敏的皇帝,但這位聰敏的皇帝在登基之初經歷了他想象不到的巨大挫折,讓他的神經有些不太正常,大喜三年又大悲,大悲三年又失落,失落三年又大喜,在這種反覆而強烈的刺激下,天子李曄已經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他感到未來一片光明,感到李氏江山又有了新的轉機,於是——於是他忽然生起了遊獵的興致,忍不住到上林苑打了一回獵,著實享受了一把。這其實也沒什麼關係,但關鍵是這次打獵收穫很豐盛,似乎預示著龍興之象,於是他命人擺酒慶賀。好吧,其實慶賀也沒什麼,但他在過去頹廢的幾年中已經習慣了醉酒,這就比較麻煩了。醉酒後的天子很興奮,他在失憶的狀態下怒斥身邊服侍他的小宦官,罵到興奮處,自然就不擴音到諸如你們等著、將來老子要如何如何之類的蠢話,他越罵越衝動,拔出天子寶劍,當場斬殺了幾名小黃門,連帶幾個宮女也慘遭無妄之災。殺完人以後天子醉倒,睡得五迷三道,人事不知。
天子醉中殺人,必然就會出現漏網之魚。漏網的小魚跑去跟劉季述和王仲先哭訴,天子的話就傳到了中官們的耳朵裡。這一下,就連天子最信任的內侍薛齊偓也害怕了,攤上這麼一個成天想著斬殺自己的主子,誰都會害怕。就在天子呼呼大睡的當夜,內侍省幾位大宦官連夜商議。商議的結果是“主上輕佻多變詐,難奉事;專聽任南司,吾輩終罹其禍。不若奉太子立之,尊主上為太上皇。”有人問,“崔相有宣武鎮鼎力,為之奈何?”劉季述答曰:“引岐、華兵為援,控制諸藩,誰能害我哉!”——事後證明,這句話有點想當然了。
第二天,中官們趁天子還在醉酒,找政事堂中的崔胤等人商議,說宮門到現在還沒有開啟,也不知天子到底怎麼樣了,萬一出了事情可就糟糕了。崔胤也有點擔心,於是同意中官們的建議,決定強行開啟宮門。中官們招來早已聚集好的神策軍士千人,破門而入,一進去就看到了醉酒的天子和地上的黃門、宮女屍首。中官們大怒,向崔胤道:“天子昏庸如此,怎麼能打理天下?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應當廢了,另立賢明!”
崔胤這時候已經看出苗頭來了,但他心裡害怕,不敢違逆中官,只能附和。中官們得了宰相的點頭,於是召集百官,陳兵於殿上,以刀兵相威脅,讓百官聯名,請太子監國。有了百官聯名的請願書,中官們帶兵再次直入禁中。
天子剛剛醒來,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聽中官們說:“陛下厭倦大寶,中外群情,願太子監國,請陛下寶頤東宮。”
天子這才知道自己闖了大禍,回想昨夜,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垂淚道:“昨天不過是和侍從們打獵喝酒,沒做什麼過分的事情,為何竟然到了這步田地?”
中官們說,這事也不賴我們,是百官聯名請願的,你就先去東宮吧,等將來大夥兒平息了怨氣,我們再重新迎候你復位。說著,取出百官的請願書給天。
也不等天子多說,中官們將天子和皇后、嬪妃十餘人一起趕上大車,直接押送到少陽院,將大門關閉,熔鐵水鎖死。只在牆角開了個洞,往裡面送吃食。
等圈禁了天子,中官們迎立太子監國,隨即又登大寶,殺睦王李倚、司天監胡秀林等不服的朝臣及親眷無數。其實他們最想殺的還是與天子密謀的崔胤,奈何崔胤有宣武鼎力支援,沒人敢於倉促下手。這一猶豫,崔胤便得了緩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