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頁)
李誠中看著郭炳呈圓圓胖胖的肥肉,不禁有些擔心:“郭通判一直都這麼發汗麼?”
郭炳呈搖頭道:“以前也不曾這樣,自打今年開始,不知怎麼回事,總是嫌熱。不過無妨,也就是汗多一些,其他都沒有什麼。”
李誠中雖不通醫術,但生於後世,也知道這是身體出了毛病,努力回想,似乎是體虛的原因,但又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便不敢亂說,只是提醒道:“通判還是尋醫診診脈象為好。”
郭炳呈不以為意:“無妨的。”不過還是很感謝這位軍中新貴的好意,道:“多謝李將軍掛念,對了,還要恭喜將軍新晉高位!”
一個年輕文吏正巧敲門而入,抱著堆卷宗讓郭柄呈閱覽。他聽了之後向郭柄呈道:“郭通判還是去問診吧,連李將軍都看出來有些不妥了。李將軍,某也建言多次了,可郭通判不聽,還請將軍多勸勸。”
郭炳呈拉下臉道:“某和李將軍還有事談,你去尋萬度支,要一下四月永濟倉的糧秣存數。”這就有點諱疾忌醫的味道了,李誠中便不好再勸,那文吏無奈,只得出門而去。
郭炳呈雖然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身體的問題,卻對那文吏很是欣賞,等文吏出去後,向李誠中道:“這個後生叫劉審交,原為北平簿,對民情吏治很有心得,某前月剛將他調入節度府,做起事來很是快捷。只是有些喜好小題大做,讓將軍見笑了。”
又問起李誠中的來意,郭炳呈道:“節度府對柳城軍和燕郡守捉城的編成沒有專門的規制,只對營州軍有所定額,營州同平州例,為兩千五百人,但節度府目前沒有這筆糧餉,還需平州方面自籌。劉判官的意思,柳城軍和燕郡守捉城都屬周好問的節制之下,一應兵額便從營州軍內出。”
他推開房門看了看,關上後又壓低嗓音道:“你是好問帶出來兵,某也將你當做子侄來看。自成啊,不瞞你,劉判官對各州軍員很有意見,一直堅持要壓制的。所以你也別想從節度府弄出錢糧來了。不過兵員的編制問題,你倒是可以不用拘束,只要你平州,唔,營州養得起,能徵多少就徵多少。實話給你透個底,媯州、薊州都早就超過了節度府核定的員額,只不過大家悶在心裡,邊州不說,咱們節度府也就當不知道。當然,某這裡還有一個建議,營州新復,相信各方面都要用錢,你們上個札子,申請豁免今年上繳節度府的錢糧,節度府這邊某再關說一番,應當是能準的。”
這就是肺腑之言了,誰叫郭炳呈和周知裕關係好呢,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了郭炳呈,周知裕和李誠中做起事來也心裡清楚、收穫良多。
李誠中大是感激,末了又厚著臉皮道:“郭通判既然將我當做子侄來看,那我就當你是叔伯了。”
郭炳呈搖著團扇笑道:“該當的!該當的!有事就說,能辦的必定幫你!”
李誠中忙道:“小侄剛收復營州,民生諸事實在缺人料理,能否給我引薦些文吏過去?呃……比如剛才那個劉審交?”
郭炳呈一怔,隨即苦笑:“這個……。呵呵……嗯……這個嘛……呵呵……自成還真是信任某啊。”
李誠中恭恭敬敬道:“誰讓郭通判是我的叔伯呢!”
第二十五章 插曲(二)
既然郭通判已經透了實底,李誠中便不再去其他地方奔波了,節度府沒有多餘的錢糧,他就算去討要也是無用。但這一趟李誠中也沒有白跑,他對募兵和兵制的事情有了大概的瞭解,知道了節度府的底線所在,於是又趕去周知裕府上,要和自己上司溝通。
周知裕一回到府內,立刻開始籌劃南下的各項事務。作為新任命的河北行營後軍都指揮使兼糧臺大使,除了集結編入後軍的各州兵馬外,還要操心糧草事宜。在平州的時候,周知裕帳下已經有了一些幕僚,到了幽州這幾天,又有許多文吏主動投效麾下,或是託人引薦,或是主動投送名帖。周知裕如今諸事繁忙,也管不了太多,凡是前來投效的,一應先用起來,至於是否可靠,也只能將來再加詳查了。
如今朝廷式微,藩鎮強勢,底層的讀書人失去了進效廟堂的門路,大量計程車子們只得另覓出路,紛紛投入藩鎮節帥麾下。可節度府徵募的人員有限,於是節帥手下的各大軍將和高官則成了士子們的另一個選擇。可以想見的是,今日李誠中的新晉任命傳了出去,不用多久,那些至今報效無門計程車子們也必將紛至沓來。
周知裕在自己府上建了衙,新投效的七八位幕僚則在正廳之上佈置起了文案,此刻隨著周知裕的吩咐便開始起草各道命令和公函。
需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