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周知裕就會向節度府保舉他為甲都都頭。
張在吉對此憂心忡忡,著急著讓李誠中趕赴榆關,自然完全配合。按照李誠中的要求,他命人從府庫中揀選出十二具皮甲,三十副刀盾,五十杆套了鐵槍頭的木槍,以及十張弓和幾十匣羽箭,匆匆送到了甲都的軍舍,這已經是平州府庫內尚存軍甲的三成了。同來的還有一支五十名青壯組成的民夫營,押著十輛馬車,車上裝載著送來的一應軍甲器具和糧秣物資,帶隊的正是中軍堂上見過的那名儒生,看樣子是催促李誠中立刻出發。
儒生拱手道:“陪戎姓李?未敢請教大名。”
李誠中將自己名字說了,也還禮請教對方名姓。
那儒生道:“某姓馮,名道,目下闢於張使君府中為佐吏,陪戎喚某可道便是。不知陪戎的字……”
佐吏的意思比較籠統,一般而言就是幕僚參贊,屬於未入流的吏員。但李誠中卻不敢小看對方,這種跟隨刺史的幕僚,或許是因為年輕,或許是因為聲名不彰,不能正式入職是常有的事,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話語權。因此連忙道:“某尚未有字。”
儒生點了點頭,也不說別的,便在一旁等候李誠中下令。李誠中仔細咂摸著“馮道”這個名字,似乎聽說過,卻又沒什麼太多的印象,便暫時不去想了,只是命令甲都左隊、右隊立刻整隊。
第二十四章 榆關風雲(三)
平州城離榆關約有七十里地,李誠中已經打算好了,就從這七十里地開始練兵。首先要訓練的就是行軍,一支不能連續急行軍的軍隊,是沒有多少戰鬥力可言的。因此,他將這七十里地劃分為七段,每段十里。
此刻離天黑尚有一個多時辰,按照李誠中的吩咐,所有軍兵都配發兵刃,或拿刀盾、或持木槍,夥長以上軍官還必須戴上皮盔皮甲。出發前,他將除了趙大之外的九個夥長叫到身邊,宣佈了今夜行軍的計劃。按照計劃,甲都以各夥為一組,開始急行軍,無論以任何方法,今夜前必須趕到十里外小松坡,先趕到的五組可以就地休息,後四組則必須為前五組的弟兄燒飯燒水。到達時以每夥最後一人為準,只要有一人不到,全夥便算未到。
這個計劃一宣佈,各夥夥長情緒都被調動起來,紛紛摩拳擦掌,準備相互比劃一番。李誠中留給各夥一炷香時分預作規劃和準備,同時與馮道約好,天黑前就在小松坡會合。馮道有些詫異的旁觀了李誠中宣佈命令的整個過程,小聲問道:“李陪戎,若是中途有兵逃了,卻如何是好?”
李誠中一笑,道:“逃了便逃了,能剩下多少人,甲都就帶多少人去榆關。這也算二次選拔。”
馮道點了點頭,沒再多說,便催促著民夫們趕車先行。趙大隨同民夫營出發,因為甲都只有九十人的緣故,他乾脆就沒領兵,只是頂著一個陪戎副尉、夥長的銜頭,仍舊幹著他的老本行。
等再次整好隊伍,李誠中一揮手,率先和姜苗開始小跑起來。全都九十人霎時間散亂成一鍋粥,沒頭沒腦跟著跑了出去。王大郎還大聲呼喝著和鍾四郎較勁:“四郎,某先去了啊,你們慢慢來,到時候給某燒頓好飯菜!”說罷,當先衝了出去。
這些兵亂哄哄向東狂奔,反而把李誠中和姜苗甩到了最後,姜苗有些著急,想要提起奔行速度,卻被李誠中拉住:“彆著急,慢慢來,跟著我的步調跑,那幫兔崽子一會兒就跑不動了。”
果然不出李誠中的預料,沒跑出二里地,就見一些兵彎著腰,喘著粗氣在路邊歇息,還有一些意志堅強點的,拄著木槍一步一步往前挪。李誠中腳步輕快的一路超越了這些掉隊的兵,回頭看了看姜苗,姜苗卻兀自仍有餘力。
等跑到三里地外的時候,就見前面鍾四郎正在原地休息,手下一夥兒弟兄倒是都在,李誠中點了點頭,繼續超越。再往前,李誠中和姜苗逐漸超越了各夥,包括手下弟兄都齊全的孟徐興和焦成喬兩夥,先行出發的民夫車隊,以及一路上的許多掉隊兵卒。
不得不說,王大郎還真是能跑,李誠中和姜苗離小松破只有一里多地的時候,才追上了拄著木槍一步一步往前挪的王大郎,不過王大郎身邊沒有旁人了,只剩他一個光桿夥長,同夥的所有弟兄都被他甩到了身後。
跑到一半路的時候,姜苗實在有些跑不動了,李誠中知道這是到了奔跑的臨界點,過了這個點就沒事,便拽著姜苗不讓他停。果然,到了小松坡的時候,姜苗反而臉色緩了過來,只是不停的咳嗽,喘著粗氣。
李誠中摘了一根樹枝,就在小松坡上等候,第一個到達的是王大郎,他一邊喘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