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部分(第3/4 頁)
命名單,這份名單報送至天策府後,李誠中全部予以批准,盡數實施。
實際上包括馮道在內,絕大多數人到現在已經幾乎快淡忘了有“天策府”這麼一個機構,所有人都把天策府等同於了燕王李誠中本人。
這樣的理解在此時看來有一定道理,但很快,隨著另一項重要人事任命的公佈,所有人又開始琢磨起這個機構了。
七月五日,李誠中終於釋出了對韓延徽的任命,韓延徽加尚書左丞銜,以正四品的身份出任天策府長史一職,同時意味著天策府長史為正四品,位比各部侍郎。緊接著,韓延徽提議了一系列任命,將天策府的框架初步搭建了起來。諸項任命中最引人注目者,當屬李振被授予天策府司馬,位在從四品尚書右丞銜,僅次於韓延徽。
李誠中對於天策府的定位,實際上與如今的朝廷革新是息息相關的。朝堂的最新鼎革之變,等於將天子手中的處置權大部分交回給了政事堂,相應的,李誠中就必然要加強自己的決策權。樞密院、宣徽院的改組、五監九寺的裁撤,都令李誠中手頭可以直接管理的事務機構變得少之又少,所以他需要一個可以溝通內外,同時擁有決策權的機構。這個機構就是天策府。
成為上位者久矣,李誠中對於權力的掌控已經圓潤自如,當然明白事情必須一步一步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因此,在他的長期規劃中,天策府是需要兩個大步驟來完善的。
在李誠中的心裡,初期的天策府應當是後世的中辦這樣的機構,專門溝通內外,既是李誠中培養親信官僚的學校,也是伸張他政策的部門。至於後期,李誠中不會告訴任何人,什麼叫做“常務委員會議制度”。
實際上,讓天策府掌握三省各部官僚任命的最終審批權,就是為了將來完善後的天策府做準備。
穿越而來的李誠中沒有那份“家天下”的自覺,相反,從子孫後代的角度考慮,他更羨慕那些傳承千年的西方國家皇室。李誠中自己是穿越者,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控制大勢和方向,但這並不意味著穿越者的後代具備同樣的眼光,穿越者的後代一樣是“土著”,這一點沒有什麼可質疑的。
君權是個誘惑,但同樣是個燙手山芋,李誠中不敢保證自己的後代不會把這個東西玩砸。因此,他可以實行君權的集中,但卻必須現在就做好準備,為分權打下制度性基礎,儘量拿出一個各方都能夠接受的權力劃分機制,保證現在的貴族共和制度能夠順利傳承下去,甚至能夠順利轉變為資產共和制。
樞密院管軍、政事堂執政,其實這只是政權結構的半壁江山,還不完整。李誠中接下來的詔令,是個穿越者都懂——重樹御史臺權威!(未完待續。。)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中樞之要(七)
天佑三年八月初九,經千里奔波,新任門下侍郎韓渥來到了關內重鎮鳳翔。
鳳翔歷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古九州之一的雍州,曾經一度為秦國的國都。到了漢代,屬右扶風,與左馮翊、京兆尹合成三輔,乃“國之根本”。至本朝初,因傳說穆公之女弄玉於此吹笛,引來華山隱士蕭史,夫妻二人乘鳳而翔,故更名為鳳翔。
對於韓渥來說,鳳翔在他的人生歷程中算得上一處磨礪之地,就在幾年前,他曾經跟隨天子李曄在這裡度過了一年半飢寒交迫的戰亂生涯,若非他慎言惜身,恐怕此刻已經成了冢中枯骨。因為簽署了立太子的詔書,天子李曄加授了韓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差遣,但獲得夢寐以求的這一榮耀之後,韓渥卻忽然感覺到如履薄冰。其後被貶至濮州一事,其實便有著韓渥自請去職以避禍端的用意。
韓渥十歲便能與大詩人李商隱作詩唱和,現在已經六十四歲高齡的他,早已成為享譽海內的文魁詞宗,曾經在幽州書院引發河北學子爭相拜訪的渤海大詩人裴頲,在提及韓渥的時候,也要恭恭敬敬的雙手揖禮,以示崇慕,可見韓渥文名之盛。尤其是這樣的文士,對於太平治世的渴望,才遠甚於常人。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在李誠中入洛陽之前,便私底下自濮州掛印而去,前往洛陽默默等候,一俟朝廷徵辟他的詔書下達,便立刻起復。
大半輩子都活在亂世之中,韓渥深深明白,中樞權威的重塑,至關重要的一點,便是必須掌握足以話事的力量。李誠中手上有這樣的力量,更何況這位監國燕王還是宗室。有此兩點,便足以令韓渥投身效命。
能夠晉身門下侍郎的高位,韓渥並不意外,以他享譽天下的盛名,就算直接為相,也沒有人會說出個子醜寅卯。韓渥欣喜的是,從加入朝堂後短短的一個月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