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第3/4 頁)
漓盡致了。表面上的原因和導火索是軍中對是和是戰的分歧,但究其根底,則是各方軍頭擁兵自重。劉守光、趙霸、趙敬等人各擁大軍,與周知裕、高行珪、高行周、李承約和王思同等人關係極度緊張,就連劉仁恭自己都控制不住,雙方陣營處於敵對的形勢;而在劉守光的義兒軍中,又因為大大小小職業武人團體的存在,致使軍中譁變,直接導致當夜亂戰的發生。
聽到李誠中的第二個問題,李承約和王思同都默然了,山頭主義的存在是李氏和王氏的立身之所,雖然兩人都明白其中的弊端,但真要從自己下手,誰也捨不得。手上沒有了兵,還能算幽州豪門麼?還能在幽州立足麼?
“都督此為,和那悖逆子有何不同?”王思同冷哼道。他說的是魏博兵敗後的劉守光,那時劉守光極力攛掇大帥劉仁恭整軍,想要實現事權、軍令的統一。為了這件事情,眾多幽州豪門聯起手來施加壓力,最終令劉仁恭的整軍計劃夭折。
“當然不同。大帥當年整軍,想要事權、軍令一統,壓制各家豪門,以衙內軍、義兒軍等直系軍馬為主,看上去似乎可行,但不過是壓制其餘、單重中軍罷了。將幽州軍將們打壓下去,在自家中軍裡又立起無數山頭,三兩年後,仍舊一樣,此為換湯不換藥。可是在我營州軍中,不會再有山頭了,營州軍上下一體、軍令一統,軍官作戰身亡,我給士兵們派去另一個軍官,士兵們作戰身亡,我給軍官調去另一隊士兵。士兵們不會因為沒有軍官而失去了飯碗,軍官們不會因為士兵打光了而失去地位。這樣的軍隊,才是真正的事權、令權一統!”
這個時代的軍隊徵募是相當快捷的,只要錢糧、編制在手,大旗一樹,大大小小的武人團體便會聞訊而來聚集在旗下,立馬就能拉起一支隊伍。戰力姑且不論,但成軍是很容易的。不說中原,單就河北大地而言,遊走於各方的大小軍頭無數,世世代代就吃的是這口飯,你的待遇好,我就把弟兄們帶到你的麾下,他的官職給的高,我就跑到他那裡效命。
除了拉攏武人團體為骨幹外,將領還會徵募大量農夫、遊俠兒入軍,身強體壯的編入輔軍,或為健卒、或為敢戰士,體弱老幼者則成為隨軍民夫,挑糧推車,所以大軍征伐,動輒數萬。核心圈子裡的武人戰死了,輔軍中的倖存者就升格為新的武人,一代一代,莫不如此。
所以當年劉仁恭的整軍思路在本質上沒有什麼變化,也許起初一兩年還有效,但時間久了,他中軍內部自然又會分出無數個山頭來。
李誠中告訴李承約和王思同的,是營州軍和其他軍隊本質上的不同,這才是真正的事權、軍令一統。如果說營州軍是新的“整軍”,那麼這一整軍將更加徹底,也更加令李承約和王思同瞠目結舌。
“軍隊為何而戰?軍將為何而戰?”李誠中繼續丟擲問題。
如果沒有之前的大段鋪墊,那麼李承約和王思同不會把這兩個問題分開對待,而會視同為一。因為這個時代,軍隊就是軍將,軍將就是軍隊,軍隊依附於軍將,兩者等而相同。但此刻兩人立刻就注意到了其中的差別,然後開始認真思考起這個問題。
李誠中沒有繼續糾纏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牽扯的面太廣,也充斥了太多理想主義和人文主義色彩,如果現在來回答這兩個問題,也確實有點不太現實,只需要引起李承約和王思同的思考就好了。
“不瞞德儉和疏俊,我李誠中的營州軍就是一個大山頭,但,只有一個山頭!這個山頭將來還會繼續擴大,成為一座高山,它會是一座真正的高山,而不是一片低矮的丘陵,所有的石頭、泥土都是這座高山上的一部分,離開了這座高山,就什麼都不是,聚在一起,才能化為高山。它如今為營州擋風遮雨,將來還會為整個盧龍擋風遮雨,只有我們每一個人使勁往一處擠,這座高山才會越來越壯大,如果我們都想著分出來另立山頭,那麼這座高山就會逐漸成為丘陵,最終化為平坦的原野,咱們盧龍軍的面前,就會狂風肆虐!
正如你們所言,振興家業是你們的理想,那麼,在一座低矮的丘陵遮護下的家園和一座巍峨高山擁立下的家園,哪一個更加安全?至於家業的興旺,你們兩人的功勳足夠了,難道家業反而會敗落下去?當我們所有人都在一起努力守護家業的時候,難道不也是在守護你們每一個人自己的家業?”
李誠中不指望一席話就能令李承約和王思同改變心思,五體投地的拜服於他的慷慨激昂之下——這也完全不現實,涉及家族的重大事務,也不是兩人能夠自己做主的。但他希望將自己的想法透過兩人傳遞到幽州,不止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