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第3/4 頁)
稟,說緇青兵正在修築營壘。
劉重霸不擔心緇青兵渡河,實際上這一帶數十里上下的船隻都在他手上,大大小小近百支,緇青兵是沒有能力渡河的。故此,劉重霸認為,緇青兵的目的是防範自己的攻擊。
到了夜暮時分,另一個壞訊息也傳到了厭次:盧龍軍終於動手了!(未完待續。。)
第十九章 大河之東(四)
ps: 感謝he219、複方醋酸的月票。
傳回盧龍軍動手這一壞訊息的是駐守棣州北部陽信的潰兵。據這夥潰兵所稱,盧龍軍騎兵突襲了陽信,經過一番廝殺,他們很快就攻上了城頭,守軍只能選擇撤離。
劉重霸一看逃回來的潰兵人數,立刻就知道這些潰兵根本沒有與盧龍軍交戰,按照潰兵們所言,盧龍軍是騎兵突襲,如果真的發生了交戰,這些潰兵根本回不來。劉重霸本就沒有防守陽信的意圖,所以只在陽信放了一個都不到兩百人,所起到的也僅僅是警戒作用。所以他沒有處罰這些潰兵,只是詳細問了問敵軍的情形,便讓潰兵們下去休息了。
當晚,劉重霸再次重申了軍法,要求部下們嚴守城池,同時將所有船隻收攏到水關之中嚴密保護。
第二天午時,派出去打探的遊騎傳回警訊,厭次以西三十里出現了盧龍軍大隊,估計人數有五千人以上。盧龍軍打著“滄州軍”的旗號,主將姓“鍾”,大隊軍馬沿大河東進,直奔厭次而來。
這就是那支在滄州南邊擊敗魏博牙兵的盧龍主力麼?看來盧龍軍對自己是志在必得啊。
劉重霸立刻召開軍議,商討應對方略。
軍議上有兩種意見,一為主戰,二為主退。主戰的是步卒軍將,佔了大多數,主退的是水軍軍官,佔少數。
宣武軍這些年打了無數勝仗,軍將們都驕橫貫了,很是看不起其他藩鎮的軍隊,在他們眼中,真正的威脅只有河東軍,這才是天下間唯一需要宣武軍慎重對待的敵人。尤其是前年在滄州戰場上攻打劉仁恭的時候,劉重霸所部也參與了大戰,大夥兒並不認為盧龍軍有什麼了不得的地方。
水軍的軍官們則比較謹慎。他們認為厭次現在是孤城,河北有盧龍,河南有緇青,不應該在這裡消耗兵力,應當發揮舟船的優勢,沿黃河向西,與葛從周部會和。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水軍的舟船雖然不少,卻以小舟為主,大船沒有幾艘。畢竟這裡是北地,並不像南方一樣水戰頻繁。而且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厭次的水軍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水軍,和南方水軍相比,他們頂多算是操舟手,用途也僅僅是為了轉運軍馬和物資渡河。
厭次水軍的轉運能力並不強,可以一次運載一千多名軍士,或者數千石糧食和其他物資,如果撤退的話。船隊逆流而上,至少需要三天時間才能抵達濟州,然後下船往南走,和圍攻兗州的葛從周部會合。這樣的旅途一次只能載運六百到八百名士兵撤離。效率很低。
關鍵的問題是,一旦第一支撤退的軍馬離開了厭次,那麼城中就會軍心離散,士卒們必然戰意不強。能不能守得住厭次,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算暫時守住了,等第二批撤離的軍士登船後。剩下的守軍會不會崩潰?劉重霸不敢賭。
商議良久之後,劉重霸下了決心,全軍守城,有言登船撤離著軍法論處!
劉重霸下決心防守厭次的時候,李誠中已經到了厭次以北五十里外的陽信。這個時代沒有電報電話,所以軍情的傳遞往往會滯後很久,如果李誠中還停留在幽州的話,這種滯後甚至可能長達十天、半個月,前方的戰事就無法把握。
實際上這也是這個時代主帥要麼親臨前敵,要麼授權統兵大將“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原因。就連堂堂的天下首鎮、威名赫赫的梁王朱全忠,也不得不每年從東跑到西、從南顛到北,其中的辛苦乏累又有誰能真正體會到?如果梁王一直呆在汴州發號施令,恐怕他手下的各路大將們早就割地自據了,宣武軍只怕也逃不了解體的命運。
在天覆二年冬天統一河北的戰爭中,因為撒蘭納誕下了一位千金,李誠中留在了幽州,沒有親自到前敵督軍,嘗試著遙控指揮。結果戰事發展到後期完全脫離了軍事參謀總署的控制,甚至出現了部分軍隊自行其事的現象。
比如韓延徽轄制下的幽燕和遼東兩大保安總公司,李小喜搞了個屠城,讓節度府想盡了各種辦法給他擦屁股;趙在禮相當狂猛的打到了衛州,如果不是軍令處有所預防而提前派出了傳令兵,他會不會直接攻入河南,甚至兵鋒直抵汴州都是個未知數。
又比如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