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頁)
的人能夠居住下來,然後開府定製,為草原設立一個管制之所,而柳城無疑是一個不錯的位置,它的四周,水草都很豐美,至少五十年之內,不虞柳城所需。曹操很清楚,比起先進技術帶來的好處,舒適安逸的生活更加難以讓人捨棄,城市所能帶來的居住條件無疑比鮮卑人原來的要舒服安樂得多了,他們會很快接受這種居住方式,那些小部落可以依附在城池周圍地區放牧,若是遇上風雪災害什麼的,便能夠入城躲避,而且一旦柳城徹底建成,曹操還可以加速發展草原和北庭幽冀等地的貿易。 大約十萬人加入了對柳城的建造中去,而餘下的其他三十萬奴隸則被曹操派去修建一條橫貫草原的通路,想要讓草原徹底納入漢人的體系,除了同化以外,還必須在地理上加強和漢人之間的聯絡,這條通道可以讓草原和北庭等地的交通更加方面,也可以讓大宗的商隊來往其中,貿易也可以更加地活躍,牛羊肉,毛皮,礦石鐵塊這些產自草原的東西是漢人所需要的原料,而漢人的手工製品也是草原所需要的,這二者之間有著很大的互補性,而這商業上的利益也會讓漢人更加地重視草原,只要有利益,那麼以後漢人就絕不會放棄這塊地方,這就是曹操為後世所做的思量,現在修建這條路更多的意義是為了統治上的考慮。既然攻佔了,就絕不能讓它再易手。 為了這築城和修路一事,曹操在草原上一待就待了半年,而這段時間裡面,袁紹終於不甘寂寞,在度過了缺良的冬天,他終於建立起了一支三十萬的大軍,但是他仍舊不想先動手,因為曹操覆滅烏桓的戰績讓他很忌憚,在這三十萬大軍訓練精良以前,他是不會貿然輕動的,而且現在的事實割據讓漢室的威信聲望更加低微,也許只要在幾年,他就不需要打著劉姓旗號去剿滅曹操,而是可以光明正大的以袁家之名討伐逆賊,為了這一點,袁紹隱忍了下來,對於他而言,只要擊敗曹操,如西涼董卓和江東孫堅者,不過是彈指間便可平定的角色,現在先去動他們而讓曹操做大,實在不划算,所以袁紹只是讓軍隊佈防在與曹操勢力相接壤的地方,保持著對峙狀態。 在冀州,所有的人都很安定的種地,對於沒有賦稅負擔的農人而講,這樣的生活正是他們所追求的,但是和那些豪勇的軍人常在一起,他們也不自覺地對建功立業有著一絲期待,所以他們對於在春天以後,那些軍人將他們的孩子徵集起來遍成軍旅,統一訓練的做法並不反對,因為那些軍爺說得很清楚,將這些孩子集中起來訓練是孟德大人的意思,只是想讓他們的孩子身體更加強壯,能念更多的書而已,並不會強行讓他們的孩子參軍,而且這少年軍的參加是自願的,若是不願意,他們也不強求。 於是在初春之後,大約有二十萬接受了此前蒙學教育的孩子參加到了少年軍中接受訓練,他們除了每天要接受他們身體承受範圍之內的軍事訓練之外,兵,墨,法,儒四家的學說也成了他們的必修課程,只不過那些教他們的軍士本身對於這四家學說也不甚瞭解,所以到最後所謂的教授成了互相之間的探討。曹操將未來都押在了這些孩子身上,儒學的改良他會進行,生產力的提升他也會去做,世家豪族的改頭換面他也不會放棄,但是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他一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有些事情是需要時間的,而且更需要推動它們前進的力量,在他的領地上,現在讀書人已經分做了兩派,一派自然是涉獵百家,贊成百學合流,不分門戶之見的儒生,而現在冀州的基層官員便是由他們囊括,去年科舉所得的千名儒生在經過軍隊的淘汰之後,有八百人順利地成為了地方上的官員,而他們也做得很不錯,但是這還不是曹操所希望的全部,他要親手建立一個士人階層,這個階層對於百家學說將沒有絲毫的成見,他們必須從小就接受學習各學派的學說,不受旁人的影響去學習,他們中將會自然地產生出各個學說的信仰者,只要統一在一個主體的國家民族的思想下,同時給一個可以公平交流的平臺,那麼將來國家的官僚階層將不會只受一種學說的左右,他們能夠以一種更寬廣的視野去思考如何治理國家。一個帝國的中堅是現在的成*人,而未來卻掌握在那些孩子手上,曹操從不認為自己能夠在有生之年完成他想要的一切變革,他所能做的就是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一塊能夠促成變革的土壤,他採用強硬的手段去摧毀現有的儒家體系,並利用軍人和百姓對自己的崇拜去推廣知識,為的就是給這些孩子造成一個良好的環境,人力有窮,他所能做的就是為未來留下儘量完善的體制和繼續推動變革的力量,而現在的這些孩子,就是未來的中堅,是他的希望所在,十年以後,這些孩子中有將近一半就能夠體現出他們的價值,而現在,他們還只是在努力地學習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