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4 頁)
同意,讓些個“熱血男兒”因此切個腹。然後牌位進個神社什麼的。
可沒想到,日本人居然就這麼“痛快”的就答應了!
難道他堂堂的北洋船政大臣,真要學韋爵爺,開他一個全國“連鎖”的“麗春院”、“麗夏院”、“麗秋院”和“麗冬院”不成?
“其實倒也無妨。”剛剛從日本接收魚雷艇回來的蔣超英對馬說道,“夫人有所不知,日本各處饑荒甚重。日人聽聞此等訊息,皆謂彼等女子好福氣,可以去我國就食,不至飢餒而死,至有恨不生為女身者。日本青年女子聞之,應徵者甚眾,無有怨者,而我東省新到之民。獨身無家者多有。不若以官府名義販之於民間,於彼於我。於官於民,皆得兩利。”
孫綱聽得著實吃驚不小,日本人還真是“人至賤則無敵”啊。
“我可不當這個人販子,”馬的臉紅了一下,說道,“乾脆讓大連海關道來處理好了,聽說那位道臺程大人可是有名的色中餓鬼,這回不樂昏了頭才怪。”
孫綱知道她是在說大連海關道地程爾飛程道臺,聽說這傢伙“自負毒之具”,目前已經娶了十房姨太太,可以一晚上“幹”到天亮,第二天仍然“精神抖擻”的去衙門辦公,知道的沒有不“佩服”的。
蔣超英聽了北洋船政大臣夫人地這句話,臉上的肌肉一陣抽動,孫綱能看出來他是在憋笑。
“這事傳出去只怕於其官聲有損,”孫綱搖頭說道,“為官之人最愛惜名聲了,他再好這個,恐怕也不敢接手。”孫綱沒敢說那傢伙體格再好堪比施瓦辛格,也丁不下來,只好在話裡用了“曲筆”。
“愛惜個頭,那是你力度不夠,”馬微微一笑,說道,“拿你北洋船政大臣的帖子去不一定好使,可我們商貿集團或者同慶豐地人出面,他肯定答應。”
“那行了,這事就讓他來辦好了,所得收益可以給大連海關道一份,商貿集團留一份,剩下的作為造艦經費。”孫綱說道,
“好吧好吧,自從嫁了你,我們是什麼生意都得做了。”她俏皮地“嘆息”了一聲,自言自語的“安慰”自己道,“就權當賣的是肉好了。”
在愛妻的“安排”下,大連海關道的程爾飛程大人“興高采烈”地接手了這單有些“缺德”的“大生意”,並拍著胸脯向孫綱保證,“日進斗金”,“海軍經費從此再無短缺之理”,看著他一副“滿有把握”“我辦事你放心”的樣子,孫綱還真是無語了。
在處理這些事地時候,孫綱地目光仍然緊緊盯著國內。
“百日維新”現在已經不止百日了,“變法”新政的政令還在不斷地下達著,平均一天一道,有時候多的一天有四五道,各個方面的都有,讓人目不暇接,據北洋軍情處收集到的資訊瞭解,各地官員接到諭旨後,“或茫然不知所措,或擱置之,並無舉措以應”,好多“新政”僅限於字面上的“公文旅遊”,到了基層官員手中常常被束之高閣,能夠被實際執行的情況並不多。
可能是自己和梁啟超的一番懇談起了一定的作用,梁啟超回京後不知怎麼和康有為說的,康有為上奏光緒皇帝“請開民間言路”,成立“上書處”,允許各級官員和民間百姓向皇帝直接自由上書(皇帝一天不用幹別的了,也不怕把皇帝累死?),這個建議很顯然的又引來“罵聲一片”,又是李鴻章出面取了個折中的辦法,並得到了翁師傅的支援,光緒皇帝最後下詔,“允民間報紙指陳利弊,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隨即又下詔,“凡院、部司員欲條陳意見,皆可上書,透過本衙門部堂官代傳”,至於老百姓直接上書皇帝就算了。
那時候還沒有類似於後世的“信訪辦”一類的機構,就是“信訪辦”,也不能做到所有老百性的意見都能讓最高領導者知道。康有為也不動腦子想想,全國老百姓一人一封信的話,皇宮只怕就得全堆滿了,皇帝想要看完,恐怕得下輩子了。
皇帝畢竟也是人,不是電腦。
但想到這個“有限開放言論”在李鴻章和梁啟超的努力下,畢竟按照自己的設想來了,孫綱還是很高興的。
這個“維新變法”,也不能說一點成效都沒有。
最起碼,對“民智”的開啟,還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其實,康有為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弄的這個“維新變法”的最大的成就,其實是在思想宣傳方面。
康有為一直以“民智未開”拒絕更深入的改革,在孫綱看來,“民智”的開啟須假以時日,倒不如以開啟“官智”為主。
大清帝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