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2/4 頁)
以當兵為恥。
而國家也將各種無賴、罪犯、人渣統統往軍隊中塞,把充軍作為一種懲罰,更是讓軍隊素質普遍低劣,更讓人看不起。
軍人自己都沒有榮譽感,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更不用說讓別人看得起了。
楊潮一直想改變這種境況,可惜發現自己的作為一直很徒勞,他手下的兵在軍隊中到還正常,可是一出軍營,跟外人接觸,總難免有些自卑感,走在人群中,不少士兵習慣性的都要地頭走路。
要改變這種狀態,就要改變整個文化氛圍,而要改變整個文化氛圍,楊潮就要跟掌權的儒教,跟整個天下的文人對抗,阻力太大了。
楊潮心中對這種文化缺憾很遺憾,但是卻更加堅定了改變的信念,因為不改變就得死。哪怕現在不死,將來還是得死,西方人都走遍了全球。可以說全球化的時代都到來了,可是中國你的軍人文化卻一步一步回到了奴隸制時期。士兵們猶如奴隸一般,沒有榮譽感、沒有自尊心,這樣的軍人組成的武裝力量,如何能在大潮中為國掙扎,為民族開疆拓土。
這種軍人文化逐漸衰落的情況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楊潮感覺好像是宋代。
漢代是獨尊儒術的起源,可是漢代文化並沒有完全文人化,而是帶有很多的戰國風氣。漢高祖劉邦都是遊俠出身,就難怪這個國家的風氣了,因此漢代可以北擊匈奴開拓西域。
從漢代一直到唐代,文人文化都不佔有優勢,唐代漢人依然很強悍,當時有一漢抵五胡的說法,將軍們計算兵力的時候,通常都是將自己的兵力乘以五,然後才跟草原上的胡人軍隊對比的。
唐代之後五代十國混亂之後,文化幾乎斷代。春秋戰國的剛烈之風慢慢消散,從江南捲起的南唐靡靡之音開始繁榮,最後宋代一統南北。為了統治的需要,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並且開始重文輕武,從此中國武風日漸消散。
漢唐時候,還能夠經略西域,到了宋明時期,中原王朝只能龜縮在關內了。
透過掀翻蒙元而建立的大明王朝,應該說是比竊取政權的宋代要剛烈的多,也比後世的清朝剛烈的多。很難想象大明的皇帝會割地求和,很難想象大明的皇帝在倭寇剛剛打到東北。就驚慌的賠款,就驚慌的把位於江南的地方割讓出去。
大明朝的皇帝甚至議和都不敢說出來。因為說出來就會有文臣指責他。
這是一個精神一直很剛烈的朝代,卻是一個武力越來越虛弱的朝代。
要改變這種風氣,透過整肅軍紀,短期是可以打造出一個強兵的,比如戚繼光的戚家軍。
可是長期的話,那就需要重新弘揚尚武之風了,否則即便有戚家軍曇花一現,也難以維持持久的武力。
不過弘揚尚武之風這種事,楊潮也知道自己現在還做不到,因為那是要跟天下文士為敵的事情,自己現在還沒有能力面對整個文人集團的反攻。
只有自己手裡的力量到了可以跟整天天下的文人對抗之時,才能向傳統發起衝擊。
楊潮相信只要自己不死,能夠改變局勢,遲早有這麼一天。
虜兵一直在一百五十步外跟楊潮對峙到了晚上。
很顯然他們是打算接陳天黑悄悄的來搶屍體的。
“好打算!”
楊潮冷笑,雖然對野蠻民族這種出自野性本能的尚武精神表示讚歎,但是讓對方拖走屍體這件事,楊潮還是不打算接受的,誰讓大明朝繼承了從暴秦時代就流傳下來的野蠻砍頭風氣呢。
人都被你們收走了,老子砍誰的頭去?沒人頭,老子怎麼立功,不立功,老子怎麼升官!
“大人,大人,虜兵出現了!”
天色已經很晚,但是楊潮的軍隊並沒有全部休息。
白天其實也就只有兩百弓兵和鳥銃手參加了戰鬥,絕大多數士兵都沒有參與戰鬥,楊潮安排兩百人值夜,其實不止是防止對方搶屍,最重要的是防止對方夜襲。
因此哪怕是深夜,虜兵出現後,依然被發現了。
儘管今天天色很不好,有些陰,可是人影的晃動,眼力好的還是能看到,聲音的響動,耳力好的依然能聽見,因此根本瞞不住人。
唯一有困難的是,看不清楚對方搶屍的人,如果憑藉感覺開槍未必打的死多少人,平白浪費彈藥不說,誰知道對方是不死故意派出幾個雜役來騙鉛彈呢,草船借箭的故事楊潮還是知道的。
但是,如果諸葛亮當年草船借箭的時候,曹軍射出來的是火箭,那就有樂子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