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第2/4 頁)
有許多男一個千總部,以及趙康帶領的五百親兵。
新兵在訓練,老兵也在訓練,一個個都在大校場中練習騎馬呢。
楊潮這次下了死命令,一個月之內如果親兵不能學會騎馬,立刻開革出去,降為普通士兵。
楊潮的親兵要求極其嚴格,第一要上過陣見過血,第二要身體素質絕佳能批雙層鎧甲,第三就是要會騎馬。
同時他們的餉銀也尤為豐厚,其他部隊,兵分四等,列兵和一二三等兵,最強的一等兵一個月也不過二兩銀子,可是楊潮的親兵,每一個直接三兩銀子,相當於普通的隊正了,軍官餉銀也相應提高一級,這就是精銳的待遇。
更重要的是親兵總是能跟隨楊潮左右,有大把的立功機會。
所以親兵沒有願意離開的,因此這次命令下達後,這些人騎馬的願望十分強烈,每天不斷的練習,此時大多數人都已經可以坐在馬上奔跑了,但是在馬上開弓、舞刀的還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我也要練習騎馬啊!”
看到老兵們練習騎馬的熱情,楊潮心中暗想,自己前段時間確實是放鬆了,騎馬遇到困難後,竟然暫時放棄了,或許正是因為自己這個將軍放棄,才助長了其他士兵的鬆懈吧。
“不會騎馬,將來如何北上逐鹿中原!”
楊潮心中始終抱著一個計劃,不願割據江南,穩定江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還是要一統天下的。
作為將軍不會騎馬,在江南河渠縱橫的水田間或許沒有問題,但是到了山東、河南這樣的平原開闊地帶,甚至將來可能打到遼東,打到蒙古大草原上,卻必須學會騎馬作戰。
於是回到軍營第二天後,楊潮也開始跟著老兵們一起練習騎馬。(未完待續)
第三百一十九節脫衣服
一個月時間,楊潮每天高強度的練習騎馬,雙腿的皮磨薄了,發紅了,磨破了,結痂了,生心皮了,又磨薄了,發紅了,磨破了,又結痂了……
如此迴圈往復,終於能安穩的坐在馬上,不在感覺的腳下虛浮,能夠策馬奔騰,不在感到慌張,雖然還是做不到在馬上拉弓射箭,但是揮刀已經不成問題。
作為一個十萬人的統領,這就足夠了。
軍營中的發展也一直很順暢。
有經驗的練兵官操練下,新兵進步很快。
新江口此時不單單是一個兵營,而且還是一個生產基地。
楊潮從北方帶回來五十多萬難民,除了招募了五萬士兵,最後還從中招到了一萬工匠,其中鐵匠就有兩千人。
這些工匠加上五萬士兵的家屬,有十五萬人都被楊潮帶回南京安置,剩下的淮安和揚州這樣的大城市一家分了十多萬安置。
帶回南京的這批難民是個麻煩,統統放在新江口容納不下,放到其他地方也是大問題,難民從古至今都是一個難題,一個世界性難題。
因為段時間內大量人口湧入任何一座城市,必然會拉低當地的工資,又會抬高當地的物價,對經濟是一種沉重的壓力,現代社會都處理不好難民問題,更不用說明朝了。
而且新江口原本就有近十萬的難民,加上這十五萬,二十多萬的難民,如何養活?
幸好後來楊潮又在難民中補充了三萬士兵,讓絕大多數難民都有親屬當兵,軍餉足以養活一家三口人了。
因此楊潮面對的,其實是這些人的住房問題。兵營顯然不可能給他們住,兵營現在住房還緊張呢,北大營全部劃做了工匠居住和作坊用。其他三面大營容納十萬兵已經是極限,要知道過去這裡最多時候不過四五萬人。現在已經在超負荷運載了。
因此只能讓這些難民自行在荒地上搭建窩棚,還好營外有大片的荒地,結果就是新江口一片沿江岸邊,原本準備開荒的地方,剎那間形成了一個二十多萬人的貧民窟。
楊潮沒有餘力給他們改善條件,只能讓他們單兵的家人慢慢接濟他們,他們也在碼頭上打打短工,慢慢給自己蓋房子。定居吧,這一塊修了圩堤,靠近江面,在這裡定居以後不會吃虧,都是江景房啊。
只要難民不出人道危機就好,楊潮更需要關心的是自己的產業。
招募到了足夠的工匠,撥付了足夠寬敞的營房給他們,就是要讓他們生產的。
其中最需要關心的,則是鳥銃、火炮和鐵甲的生產。
鐵甲看起來最複雜,但是工藝要求其實最低。打製精鐵片串起來而已,熟練的鐵匠都能做到。
鳥銃最困難的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