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1/4 頁)
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
直接招納官員,不管是崇禎朝廷的文官,還是投降過李自成的文官,甚至是李自成直接任命的大順朝文官,統統招納,官復原職。
一系列動作,立刻就讓北京的文武百官歸心,歌功頌德不已。
對老百姓又宣佈,凡是被李自成搶走的家財立刻“歸還本主”“前朝勳戚賜田、己業,俱備照舊”“免山東章邱、濟陽二縣京班匠價。並令各省俱除匠籍為民。”
連百姓都收買了。
但是滿清付出了什麼?
什麼也沒有付出,百官官復原職而已,所謂歸還百姓被搶走的財產,也不過是一些宅院田畝,其實根本就不在他們手裡控制著,廢除匠籍等,也不過是一紙文書罷了。
手段比之李自成高下立判!
不但將京畿民心收攏,甚至連南明小朝廷都麻痺了,文官們一改往日稱呼滿清為東虜、韃子等語,正式開始稱呼為清國。
甚至有官員開始建議,要派兵北上,跟滿清聯合剿滅李自成。
而且提出這意見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史可法,美其名曰聯虜平寇。
一大群文官符合,而且有理有據,從歷史書上找到大量證據支撐。
比如拿出唐朝剿滅黃巢之亂藉助沙陀兵,鎮壓安史之亂借來的大食騎兵等等。
他們表示要借滿清兵力,評定李自成。
當然這種荒唐無比但是充滿想象力的方法,迂腐的文官們未必能想出來,其實第一個打出旗號的,是吳三桂。
吳三桂放八旗入關,打的是“借大清兵,為先帝報仇”的旗號,目的是用來說服自己手下的軍隊,沒想到卻被南明文官看到了,一個個引以為妙計。
接著吳三桂果然聯合八旗打敗了李自成,收復了北京城,一個個頓時認定吳三桂功在社稷,把吳三桂捧為天上少有地上難求的智勇雙全的名將。
並且立刻開始給吳三桂請功,以他“收復神京”的名義,建議封為薊國公。
給吳三桂請封,又引動了剛剛組建的新朝廷大封功臣的慣例,很多人立刻高官顯貴,但是有兩個問題很難辦,一個是如何封賞楊潮,吳三桂如果封國公,楊潮理應也該封一個國公,另一個則是誰當首輔的問題。(未完待續)
第三百一十八節朝上朝下
楊潮的事情很難辦,因為楊潮救出太子,並且一路護送南下的功績,無論如何都不比吳三桂借八旗兵收復北京小,如果吳三桂封了國公,楊潮理當也封一個國公。
可是楊潮已經被封為忠義伯了,而且是崇禎親自封的,先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用來酬勞楊潮護送太子南下的,現在先帝剛死,新帝剛剛登基,年號還是崇禎沒變,就更高崇禎皇帝的決定,文武百官都覺得不合適。
可是如果不封賞楊潮,封賞吳三桂的話,就有些不太合適。
楊潮站在朝堂上,聽著一杆文臣熱烈討論,心中感到十分的滑稽,人家吳三桂明明都投靠滿清了,這群人竟然把頭埋在沙子裡當不知道,一個個認真的討論著該如何封吳三桂的官爵。
至於自己對這種虛名並不是太在意,是伯爵還是國公,那都是虛的,最關鍵是手裡要有力量,楊潮之所以能走到這一步,甚至能逼的福王去江北迎接太子,靠的可是手裡計程車兵,而不是什麼密旨之類的虛頭巴腦的東西。
要知道原本的歷史上,福王登基為皇帝,出現太子案,沒有辨明真相前,福王可是立刻派人去辨認,並且在朝堂上公開表態“有一稚子言是先帝東宮,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當撫養優恤,不令失所。”
如果不是楊潮手裡有重兵,並且帶著幾十萬百姓,把江南文武唬住,恐怕福王還是會搶先一步登基,最多來一個“善養”崇禎的兒子,當成自己兒子養罷了。
所以楊潮根本就不參與封賞吳三桂的意見,甚至楊潮對借虜平寇這個大旗根本就不屑一顧。當場表示反對了兩聲,發現朝堂上沒有一個跟自己意見一致的,全都認定應該借虜平寇。認為是一著妙棋。
觀念的差異讓楊潮選擇不介入這個爭執,只是有些感慨還是後世的政治家眼光高。太祖當年能在日寇侵華時期,摒棄前嫌沒有發出什麼“借日平蔣”或者老蔣來一個“借日平紅”的政策,眼光上確實比大明朝這些文官強太多了。
但是楊潮堅決反對派兵北上聯合滿清,倒是有一些一直對滿清鄙視的官員贊同,他們附和說應該坐看虜寇相攻,觀賊自敗!
接著大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