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1/4 頁)
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楊潮用大炮轟開了虜兵的木牆,這個謝飛孤身翻入木牆殺入虜兵步陣之中,恐怕現在已經陣亡了,當然他這種翻越木牆孤軍深入的作風,還是很鼓舞士氣的,反正戰後宋坤雖然毫無作為自己向楊潮請罪,卻反而推薦了這個謝飛。
謝飛此前也立過不少功勞,斬獲頗多,已經升為了隊正。這一戰之後,楊潮就打算升他為旗總。
視察完城防後。楊潮就回去了,讓李五六去忙碌炮陣去。在楊潮的計劃中,李五六以後就是火器部隊的總指揮,讓他多接觸接觸大炮提前積累經驗十分必要。
不過把紅衣大炮架設好,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的。
明人所著《武備要略》中描述紅衣大炮曰:其炮有三號,一號者長一丈,炮口稍昂,能至十六里;二號者長八尺,炮口稍昂,能至十二里;三號者長六尺,炮口稍昂,能至八里。
楊潮的這門紅衣大炮炮長就是八尺,重達四千斤,算是中型紅衣大炮,雖然不敢說真能打十二里,但是覆蓋整個朐山山頭還是做得到的,打半山腰的虜兵大營不要太輕鬆。
但是超遠的射程,對應的是巨大的後坐力,因此不能像其他大炮那樣,用沙包架起來就能開炮,紅衣大炮必須有像樣的炮臺或者炮車。
炮車製作太麻煩,就只能臨時修築炮臺,雖然不用像後世那樣,用什麼鋼混結構,但是也必須有堅固的地盤,最好是用巨石壘砌。
一直忙活了兩天,李五六才通知楊潮,大炮架好了!
楊潮這才集合部隊,自己也穿上鐵甲,並且在外門套上了一件蓑衣,然後才蹬城。
城上在南城中間偏左,城樓西邊五十多丈的位置,有一個粗糙的大棚子。
四根立木撐起屋架,上面則鋪著茅草,在上面抹著泥,泥上蓋著瓦,一條條絲雨兩側流下,形成排珠簾。
棚子中間,則有一座石臺子,臺子上有凹槽,中間還有一塊條石,條石上有凹槽,剛好將炮耳放進去,並保證大炮形成一個仰角。
炮身其他部分尤其是尾部,都卡在炮臺的凹槽中,兩側還有一些木質的卡鎖結構,將大炮牢牢的固定在炮臺上,炮身上還臨時加了八道鐵箍,將炮身跟下面的石頭連為一體。
兩天時間能造成這樣的炮臺,不得不說海州城中的工匠,現在一個個對打虜兵可是非常盡心的,誰都希望趕緊打跑這些強盜,然後大家都恢復到以前的日子,說到底海州是一個富庶的地方,人口雖然不多,但是生活上在整個大明也算得上中間階層了,沒人願意被人打擾這種平靜的生活。
楊潮蹬上城牆的時候,炮手已經完成了裝填。
紅衣大炮的操作,還相當原始,炮口仰角不大,而且基本固定,射程完全靠著裝藥量來控制,想打遠一些,就多裝藥,想打的近些,就少裝藥。
這需要豐富的經驗才能夠操作,還好史可法沒有敷衍楊潮,給楊潮調來這些炮手,還都是有些水平的,相比遼東的炮手或許差了些,但是勉強還是能玩紅衣大炮的。
此時紅衣大炮已經對準了虜兵的朐山大營。
炮手請示楊潮要不要開炮,楊潮看了看情況,發現還不斷的有士兵正在蹬城,就讓炮手等一等。
楊潮的目光則順著炮口看向了虜兵大營。
朐山山道往上,半山腰有一處平地,在往上就是茂密的山林,於是虜兵就選擇了這裡。
大營營寨是砍的山上的原木一排排緊密編排,一根根至少有三兩丈高,一人粗細,光是這原木,估計炮彈打上去都未必打的斷。
木牆往後,只能看到一半的營房,有蒙古式的圓頂,有布帳篷,還有圓錐形的樹皮帳篷。
海州城上,一個個士兵走上城頭,連那些民壯都排成隊形,冒雨站在城上,好奇的看著大炮。
這時候楊潮才揚了揚手:“開炮吧!”
炮手先是客氣的讓楊潮離遠一些,然後自己塞起耳朵,這才將火池的火藥點著。
楊潮知道炮手為什麼讓自己離遠些了,巨大的轟鳴直接讓楊潮耳朵中嗡嗡耳鳴不止,震動則讓人胸腹感到一股沉悶。
這就是威力!
楊潮不由看了看虜兵大營,卻發現打歪了,飛過了虜兵大營,打到山林裡去了。(未完待續)
第二百四十三節山神發怒
“怎麼回事?”
虜兵也聽到了炮聲。
圖爾格立刻責問道。
手下護兵很快跑了出去,不久就回來了,回報圖爾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