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第3/4 頁)
州耆宿來感謝這些戰士。楊潮還有點意外,擔心宋濂礙於文人的傲慢。不肯向這些地位低賤的軍戶鞠躬,現在看到宋濂臉上的神情。楊潮感覺宋濂似乎很享受這種代替民眾向戰士致謝的行為。
細想一下發現哪怕是天子,也有向出征歸來的將士表示感激的傳統,當然天子接下來還會告慰上蒼,獻祭太廟報告他的先祖的。
只是宋濂雖然現在對這些將士誠懇致謝,但是對待楊潮依然有一些不太在意,除了那天剛剛從城樓上下來外,宋濂再次見到楊潮後,又重新恢復了他文人的那種高人一等的姿態。
楊潮不太理解宋濂這種感情,但是突然感覺到,宋濂在自己面前似乎有種自備感,是因為懦弱的文人對勇敢的武將的自卑嗎?或者說,是一個生性軟弱的男人,對另一個勇猛剛強的男人的自卑!
楊潮倒是不太在乎宋濂的心態,反正大明朝有的是這種既敏感又自卑的文人,而且因為敏感自卑往往表現的格外激烈,這顯然證明這個社會的主流文化中,已經生出了極其嚴重的病態。
楊潮也跟著宋濂慢慢從軍前走過,不過他卻不是代表海州百姓感謝將士們,他還沒有資格代表海州百姓,楊潮只是將一條條白布,一個一個的替戰士們綁在頭上。
這些戰士都很配合,因為他們知道,很快他們就要給死去的戰友服喪了。
楊潮的五百精兵,還有海州的三千民壯。
沒錯楊潮只剩下了五百人了,海州的民壯也死了兩千多,只剩下了三千。
大部分都是在前夜那場激戰中傷亡的,那些烈士就靜靜躺在戰士們前方。
幾千人,用了兩個時辰,宋濂才一一感謝完,楊潮也一一給他們戴上了孝帶。
接著楊潮給自己也帶上了一條孝帶。
宋濂跟那些耆老更是穿上了孝衫。
楊潮此時已經到了軍列另一邊,大聲喊道:“戰士們,給我們的兄弟入殮!”
剛剛喊完,棺木前面,那一個個悲傷的婦人一個個跪下甚至立刻癱倒在地,痛苦起來,悲哭之聲在翁城裡迴盪。
本來站成一排計程車兵們,也立刻行動起來,向前走到那一個個躺在門板上的兄弟旁邊,一群人合力慢慢將兄弟的遺體抬起來,慢慢走向棺木,將裹著白布的遺體放進去,然後將門板,準確的說是棺材蓋子抬起來蓋到棺木桑,用旁邊的釘子釘起來。
婦人們的悲哭持續著,這些釘完棺材計程車兵,則一個個站在棺材旁邊,臉上是一片肅穆。
楊潮這時候也用帶著悲痛的聲音高喊道:“起靈!”
剛剛喊完,旁邊一群群樂手就吹起嗩吶,哀樂聲響起,嗩吶手則一個跟一個往甕城關門走去。
士兵們立刻抬起棺材,一個一個跟著樂手指引,踏上給烈士送行之路。
從朐陽門起,樂手在前,楊潮跟宋濂等海州耆宿跟在後面,後面則是戰士們抬著的一具具棺材。
送葬的隊伍排成一條長龍,經過南關城門進入海州城南正街,沿著大街一直往前走。
大街兩邊有不少百姓跟隨,他們都是自發的,有人在前面拋灑著白色的買路紙錢,有人就是靜靜的跟著緩慢行走的隊伍,一直默默的送行。
長龍最後還是那些婦人,他們痛苦著跟隨著,這些婦人卻不是自發的,是官府找來的,但是卻都是有親人死難的家屬,沒有親人戰死的,還沒有資格跟來哭喪。
楊潮默默跟著,他心裡也一陣陣悲壯,可想而知那些抬棺計程車兵心裡,此時肯定也非常沉重。
在大街上行走了百丈的樣子,樂手們帶著往西拐向另一條大街。
一直往西走,幾乎走到了城西,終於在一座大廟前停下。
城西關帝廟!
楊潮堅持要把他戰死的兄弟安放在忠義無雙的官老爺廟裡,宋濂同意了,廟祝哪裡敢反對。
而且只是臨時安放而已,楊潮回去的時候,還是要把這些他帶出來的人帶回去的,讓他們落葉歸根,安葬在故土祖墳之中。
是廟就有廟市,因此古代的廟宇前往往都有一大片空地。
送葬的隊伍就將烈士的棺木抬過了高大的寫著關帝廟三個大字的漢白玉牌坊,然後在後面的廣場上依次放置下來。
官府早在這裡請來了一群和尚,他們念起經來,還撥弄著帶有神秘音調的佛門樂器,做起法事。
士兵們靜靜的站立在前面,默默的等待和尚們做完法事。
這時候楊潮才下令集合。
五百多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