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2/4 頁)
從河上走也不難,只要有一些船,從南城外放進護城河,直接往薔薇河走,虜兵西營出動攔截?架上大炮轟他們,有城上大炮掩護。顧忌虜兵是沒法對船隊進行攔截的,畢竟他們不可能騎馬在河上衝鋒。射箭嗎,下這麼大雨只要他們捨得損壞吃飯的弓箭。讓他們射好了,反正也沒多大威力。
於是面對新出現的局面,楊潮的打算就是造船。
海州靠近運河,常年有鹽船來往,要說這裡沒有造船的工匠,那就是實在是說不過去了。
不但有工匠,連作坊都有,不但有作坊,連材料都不缺。
楊潮很快就找到了一些船匠,讓他們開始打造船隻。
但是楊潮的舉動很快就引起了海州城的關注。
確切的說是海州州府的關注。
宋濂如同驚弓之鳥一般,很快就找到楊潮,很沒有底氣的質問楊潮意欲何為。
楊潮告訴他,大概可以突圍了,將宋濂下了個半死。
跳著腳威脅,說沒有他的同意,海州一條船都造不成,沒有他的同意,一個人都別想走。
楊潮憋著笑,看宋濂表演了一刻鐘之久,直到最後也只是旁敲側擊的威脅,始終沒有敢罵楊潮一句,楊潮知道,自己大概也已經讓這個書生很無奈了,既不想拉下臉皮來結交,但是卻又離不開楊潮的武力支援。
接著楊潮才將一些海州水系圖拿給宋濂來看。
“宋大人請看,海州的主要水系就是薔薇河!”
楊潮指著圖,手指沿著一條從西南而來,繞到東北如海的河流說道。
宋濂好容易冷靜下來,悶哼一聲道:“這又如何?”
海州水利地形,他自認比楊潮要熟悉。
楊潮的手指最終滑到薔薇河下游到海州東北十里多的位置,圖上標示的是洩洪口!
宋濂好像抓到了什麼,狐疑的看了楊潮一眼。
楊潮不由好笑道:“那道典史大人覺得本官造船是為了跑?”
宋濂不由一陣臉紅,他真實這麼想的,但是要跑楊潮大概早跑了,甚至都不會來。
咳嗽幾聲掩飾尷尬:“本官自然沒有這麼想!”
楊潮也不戳破,道:“那麼現在本官需要宋大人幫個小忙!”(未完待續)
第二百四十五節臨洪口
海州城的北門叫做臨洪門,因為這座城門對著臨洪口。
臨洪口平時遠望起來,就是一大片河漫灘,上面到了秋季張滿了蘆葦,其實就是河口溼地,是薔薇河和從另外幾條河流的入海口。
大明王朝在臨洪口建有水閘,這水閘平時攔截河水,目的是為了保證水量,保證鹽船運輸,海潮時期則是阻擋海水倒灌毀壞農田,甚至還常年駐紮有一隊士兵防衛。
但主要作用還是保證運河通暢,運河第一這是一項國策,執行了幾百年,期間產生了眾多的矛盾衝突,比如鬧旱災的時候,運河為了暢通不開閘放水灌溉,讓農作物旱死,讓農民顆粒無收,水災的時候,運河不願意洩洪,還是讓田地顆粒無收。
對大明王朝來說,保證運河暢通,比保證江淮地區的農業產量更重要,因為自宋代黃河奪淮入海後,江淮地區就變成了一個水旱重災區,大量裹挾著泥沙的黃河水將這裡的河流河床推高,將海岸線往大海中推進,而且時常決口,江淮地區已經失去了唐宋時期江南重地的地位。
相反長江以南地區得到了開墾,以蘇州為中心的地區成了新的魚米之鄉,取代了江淮地區,大明中後期湖廣的開發,更是讓湖廣成了天下糧倉,而無論是江南的米糧還是湖廣的米糧,都是要經過大運河才能運送到北京和其他北方地區的。
因此相比區區江淮農業產出,運河顯然更為重要,於是各種水利工程的目的不是為了防澇保守,而變成了通衢通船。
別說臨洪口這樣的入海口了,就是卞家浦那樣的鹽鋪通往海里的水渠上,都建有一個個水閘。
不過那些水渠的水閘一般都是關閉的。除非要引海水的時候才會開啟。
楊潮站在海州城的北城牆上,這是北門西側一處位置,這個位置很特殊。因為身後有一座廟宇,叫做禹王廟。禹王就是治水的那個大禹,因為治水之功,被傳成了水神祭祀,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廟宇,規模雖然不如關帝廟、嶽王廟這樣的廟宇,但是在南方卻遍地開花。
海州城的禹王廟就建在北門西側一處,目的是用大禹的神威來震懾北方臨洪口,防止水患。
禹王廟旁則是一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