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第1/4 頁)
正好有機會了,對於鎮壓農民軍,楊潮一直心裡有些牴觸,大概是受到教育的影響。往往農民軍頭上都頂著一個起義,起義二字中可是帶有一個義字的,鎮壓起義。豈不是無義。
而且知道之所以出現農民軍,往往就是因為土地兼併。官府欺壓,除此之外根本就沒有合適的土壤讓農民軍生存,怎麼不見盛世的時候有大規模起義呢,那時候人人都忙著賺錢呢,誰有這個時間,只有末世時候,經濟崩潰,閒散勞動力大量存在而且生活不下去了。才會鋌而走險,不然以中國人小富即安的小農心態,能苟活就不會找死,說到底這是一個最容易揉捏的民族,卻都被逼的要拿起屠刀了,對他們下手還真是有些朝廷走狗的嫌疑。
現在王雄不讓楊潮進城,正好有藉口立刻回南京,回去後等一段時間就能等到崇禎的勤王令,那時候才是自己嶄露頭角的時候,與其跟農民軍的汪洋大海爭鬥。還不如去確保北京城安全,給大明王朝最後輸一口血,讓他能夠繼續緩一口氣。因為天災終於過去了。
縱觀歷史,大明王朝的運氣可謂背到了極點,被農民軍折騰了十多年,始終頑強的活著,但是偏偏就在天災就要過去的前夜,他倒下了。
李自成進入陝西后,在西安稱帝,他之所以敢這樣,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繼續流動。正是因為西北長達十多年的大旱終於走到了尾聲,李自成在陝西招撫流民。復墾拋荒田畝後,很快就積攢了足夠的資源。然後打出了陝西,接著就是一路受降,直到北京城。
如果這時候讓明朝延續一口氣,慢慢也就撐過來了,而楊潮立下大功,獲取更大的權力,應該有足夠的威望鼓動皇帝做些改革,不說別的改革,只要開了海禁,鼓勵工商,以大明江南的商業形態,只要刺激起來,就不用朝廷去管什麼事了,自發的就能步入商業社會,然後慢慢發展到資本社會。
最重要的是,阻止了北京城的陷落,在京畿地區沒有任何根基的李自成就只能退回陝西,河南已經被打爛了,是不可能立足的,否則李自成也不會選擇從山西到北京,明顯河南更近嗎,所以中間隔著一個河南這樣的無人區,足夠李自成和明王朝和平幾年了,幾年時間沒有天災,生產力就可以恢復起來了,接著明王朝可以掃平李自成,滅掉張獻忠,然後跟滿清決一死戰,之後稱霸東亞走向世界。
雖然這個構想可能太過理想化了,但是總有一個希望不是,而不是讓中國第二次遺憾的在工業革命前夜倒下,第一次是在宋末,是被蒙古人打斷的,大明則是被滿清打斷的。
只是楊潮的打算落空了,第二日王雄就派人來到楊潮的大營,帶來了豬羊牛肉美酒,大肆勞軍了一番,讓楊潮失去了直接離開的藉口,這點上這個王雄倒是比高良明高明瞭許多。
而且還派了連個文官來安撫楊潮。
其中一個還是楊潮的熟人,曾經在金釵樓見過的,松江華亭陳子龍。
楊潮當時在阮家河房籌款的時候,就見過這個陳子龍,他當時是跟著夏允彝一起來的。
不過後來陳子龍做官後,就再也沒有見過。
“楊將軍別來無恙,幾年不見,楊將軍已經名動天下,真是讓人慷慨唏噓啊。”
楊潮拱手拜道:“陳公子不也做了大官了嗎。”
陳子龍其實早就已經是進士可以做官了,但是此前熱衷於做學問,一直在整理徐光啟的鉅著《農政全書》,因此無心做官,但是金釵樓一會不久,他就出任了諸暨縣令,步入了仕途,也許是以復社領袖自居的周延儒上臺後,不得不提幾個復社的人,或者是陳子龍打通了跟周延儒的關係吧,否則怎麼可能留在江南做官,而不是被弄到更缺少官員的某個北方戰亂地帶去。
陳子龍此時的身份是杭州浙江紹興府司理,但是卻帶著一千浙江巡撫標兵正從江西剿匪回來,剛好就碰到了許都作亂,因此來到金華駐防。
跟陳子龍一起來的,還有金華知縣徐調元。
兩人客套了兩句後,陳子龍就給楊潮介紹徐調元。(未完待續)
第二百九十三節幕後交易
跟陳子龍和徐調元溝通一番,楊潮也藉機下坡,表示會幫忙守衛金華。
反正上次佯怒,也是別有目的,但是金華知府的手段,讓楊潮失去了發飆的理由,強說以為對方不讓自己入城才走,那有些牽強了,大明朝的客軍都是不能入城的。
所以索性就先留下,白頭軍確實也該平,不是因為他們比李自成、張獻忠的軍隊更壞,造成的破壞更大,而是因為浙江是江南腹地,萬一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