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第2/4 頁)
所以楊潮安心接受王家貨船的服務,不但讓他們運送軍事物資,而且還運送人。
這可是不小的壓力,因為楊潮帶來的人可不止五千戰兵,這幾天別以為楊潮光是在南京城陪著王承恩打秋風了,楊潮可是讓黃鳳府帶著人緊急在難民中招募了兩萬人,這不是私自擴軍,因為這些人只是民夫而已,幫助楊潮運輸補給罷了,大明朝的軍隊出征,哪有不帶民夫和輔兵的。
但是誰敢說這些人被楊潮帶起東陽接受一下戰爭的洗禮,然後拿起武器不是一個軍人?
合理合法,連史可法都支援楊潮帶走這些難民,畢竟留下這些人史可法也養活不起。
楊潮的工程現在基本都停止了,根本用不了那麼多難民勞力,因此這些人再一次失業了。
但是楊潮還真捨不得把這批難民趕走,因難民中有人才啊。
這次招募的兩萬人中,光是識字的不下兩百,百分之一的識字率看起來不算什麼,跟大明朝的識字率也差不了多少,但是願意跟著楊潮跋山涉水的去戰場的讀書人能達到這個比率,那簡直是奇蹟,除了難民迫於無奈之外,還因為這批來到南京的難民中識字率竟然奇高有關。
一開始楊潮到沒有注意,要不是這次招募的民夫中出現那麼多識字的人,楊潮就忽視了。
後來一調查。加上合理的推理,楊潮才明白原因。
這些難民有來自九江的,也有來自湖廣一帶的。調查了一下發現,竟然八成以上都不是普通百姓。而以中小地主和商人居多,細想一下也不難理解,這年代,普通百姓哪裡有能力千里迢迢逃到南京呢,這些人也都是小有財富的,家中小有資產,才能在戰亂中,舉家遷徙。
地主和商人的識字率顯然比佃戶和貧農高得多。因此這批難民的識字率遠超平均水平,抽樣調查一下發現,男人中的識字率經常接近一成,簡直讓人匪夷所思,所以才出現了兩百號願意跟楊潮上戰場混口飯吃的人,更多的讀書人其實還窩在碼頭上到處打零工呢。
除了讀書識字的地主家子弟外,能夠算賬的商人子弟楊潮也不想放過,臨走前叮囑張大桅,讓他放開手腳繼續招募,以賬房的名義統統塞到船上去。
除了地主、商人家庭外。另一個主體則是吃水上飯的船伕之類的,這群人更是張大桅急需的人才,也是大力招攬。
再然後其中有一技之長的工匠等。也不能放過,可惜這種人太少,第一本來數量就少,第二有一技之長的在南京混口飯吃還真不難,所以早就脫離了難民群體。
船隊從鎮江出發,沿著運河南下,五千戰兵都在船上,而兩萬民夫此時就被趕下了漕船拉縴,楊潮給他們吃飽喝足。只有一個要求,讓他們必須十五天之內感到東陽。這可是恐怖的行軍速度,要知道鎮江距離東陽近千里。多數都是水路,多數水路又都需要拉縴,這對這些民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如果能完成這樣艱鉅的行軍,也算是一種軍事訓練,集體協作完成艱鉅任務,跟訓練走正步其實一樣,都是培養團隊和服從精神。
幾百艘船在運河上展開,拉出了數里長的長龍。
楊潮站在第一艘船前,看著運河河岸往北退去,知道自己在往南前進。
上次自己出徵,那是一路向北,這次卻是一路向南,楊潮心裡還頗有一種追亡逐北的感覺。
第一日,船從鎮江出發,到了丹陽天已經黑了,不過船隊並不停息,而是換班,之所以帶了兩萬人,就是為了輪換,從鎮江出發的時候,一萬民夫坐船,一萬民夫拉縴,到了丹陽,輪換一次,天亮前終於到了常州城外,一日夜走了一百五十多里地,也許在後世不算什麼,軍事史上經常出現紅軍一夜奔襲數百里,並且立刻投入戰鬥的記載。
不過楊潮對這些民夫的體力和耐力就很滿意了,畢竟沒有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憑的不過是一口氣和身體素質在支撐,要不是他們在碼頭上最了幾個月苦工,也不可能堅持的下來,楊潮對他們的意志力尤其滿意,一整天不斷的拉縴,就是專業的縴夫也做不到,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身體素質能夠彌補的了。
剛剛輪換,拉縴民夫一個個吃飽飯就睡覺,實在是累慘了,不但不敢停,走的慢了都不行。
第二日,又是一日夜疾行,走了超過一百五十里,中間在無錫進行輪換,接著直接到蘇州。
第三天,民夫們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從蘇州大家橫渡太湖可以坐帆船,晚上到湖州歇腳,這次乾脆歇了一晚上。
別說王家掌櫃們的組織能力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