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第3/4 頁)
自己未來爭取到一個最為有利的位置。
於是他立刻去淮安,找到了福王,訴說了原委,開始幫福王運作起來。
此時南京也已經知道了北方的訊息,史可法愧疚不已,暗罵自己不該懷疑楊潮,壞了國家大事,一時心灰意冷,險些生出辭官的心思,可是此時皇帝都沒有了,他一個兵部尚書找誰辭官去,而且一杆東林黨人都找上了他,慫恿他立刻擁立新君,在江南登基。
但是擁立誰呢?
東林黨給出的答案是潞王朱常淓,按照親疏遠近,福王朱由菘是當之無愧的,另一個有競爭對手的,同是萬曆皇帝孫子的藩王是桂王朱由榔,只可惜桂王遠在廣西。
所以福王朱由菘是不二人選,但是東林黨偏偏不敢立他。
原因很簡單,萬曆時期,正是東林黨的死命抗爭,才讓福王沒做成太子,現在風水輪流轉,福王當之無愧有繼承權了,他們卻不敢讓福王當皇帝了。
所以選擇立潞王朱常淓,而朱常淓此時恰好也在淮安,他是跟朱由菘一起逃到淮安的,確切的說是朱由菘是跟他一起逃來的。
李自成在河南打來打去,福王這些藩王們的城市被攻破,老福王被李自成烹飪吃了,朱由菘輾轉逃到了朱常淓處,可是之後朱常淓所在的衛輝,可是衛輝也遭到農民軍攻打,他們又逃往江南,一路上還有同是逃難藩王的周王和崇王,後來周王旅途中死於船上。
朱由菘和朱常淓逃到淮安,終於安穩了下來。
但很快他就又坐臥不寧了,北京失陷、崇禎殉國,皇子不知所終,江南文官們商議擁立新君,可是文官們怕擁立福王會遭到報復,而福王同樣害怕新帝會對他不利,因為朱常淓如果登基,顯然沒有他合法,那麼新君會不會斬草除根呢。
這時候盧九德找上門來,幫朱由菘出謀劃策,朱由菘當即就是言聽計從。(未完待續)
第三百一十節爭位
“快派人去淮安核實,那個太監是不是福王身邊的太監。”
楊潮終於想起一些蛛絲馬跡,好像福王繼位是因為一個太監運作,於是立刻下令。
他千辛萬苦的將皇子們接出來,目的不過就是為了防止江南內亂,他知道福王繼位後,東林黨跟其他黨派爭吵不休,直到滿清打過來,江南都沒能擰成一股繩,主要原因就是福王跟東林黨有仇怨。
如果換成崇禎的兒子,無論是誰都說不出什麼來了,那樣大家思想統一,江南才能儘快安定。
如果自己都接回了皇子,還讓福王繼位的話,那麼自己回去後會面對什麼,跟擁立福王的人馬先來一場內戰?
這是楊潮絕對不想看到的。
“算了。呂末,你親自去一趟,讓黃鳳府寫一封信向我好好解釋一下。問他兩個問題,第一江南情勢如何,第二他之前一直如何活動。然後告訴他我將太子接來了,讓他儘快在江南文官中散播訊息。”
楊潮要讓所有人儘快知道太子的訊息,將大家的心思統一起來,不去想隨便拉個藩王出來爭位,而是都打定主意迎太子歸位。
讓其他人去不放心,讓呂末親自去一趟,幸好呂末也會騎馬,只是水平還差了些,比不上騎馬最好的李五六,也比不上餘繼業那些親兵,但是呂末的文化水平卻比較高。
其實楊潮不知道的是,這些文官立功的心情,比他想象的要急切的多。
早在幾天前,四月二十六日,南京已經確立福王繼承大統的決定,並且昭告太廟。修建武英殿,派人去江北迎接福王了。
文官們是想通了嗎,不是。是因為他們被逼無奈。
他們是想立朱常淓的,可是他們一個個只知道空談。會是開了不少,結果自己內部意見先都不統一,又大局觀的文官,比如淮安巡撫路振飛上書史可法,說論序該立福王,希望史可法能早定社稷主。
但是史可法決斷能力不足的性格又開始發作,左右為難,一面他心想東林黨。東林黨不讓立福王,可是福王確實名正言順,沒有崇禎的皇子,就應該立福王。
左右為難之下,史可法邀請鳳陽總督馬士英在江浦會面,兩人商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馬士英建議如果不立福王,就該立桂王,但是速度一定要快。
史可法找馬士英商議大事,是看重馬士英坐鎮鳳陽。手握重兵,手下原本有黃得功部,北方失陷後。從河南逃來的劉良佐部,從山東南下的高傑部都投靠了馬士英。
馬士英也覺得自己位高權重,跟史可法商議過後,立刻召集南京六部官員到江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