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第1/4 頁)
揭�右壞A甘車募鄹瘛�
關鍵還是湖廣的失去,讓江南失去了大糧倉,雖然自給尚能自足,可是價格就高多了,如果荷蘭人能從南洋一帶帶來更多的糧食,取代湖廣當初的地位,江南糧價是能降下來的。
不過楊潮要禁絕錫貿易的要求就有些奇怪了。
拿騷絕對不會想到,禁絕錫是因為錫是鑄造銅錢的必需品。(未完待續。。)
第四百一十三節禁絕私錢
坐江山比打江山更難,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原因是治理國家比指揮戰爭更復雜。
這一年多來,楊潮打了兩次揚州之戰,打了一次長江水戰,打了兩次太平府戰役,先後跟清軍大將多鐸、阿濟格兄弟,還有皇太極的長子多鐸大戰。
但是楊潮覺得,相比起慘烈的戰爭,穩定江南經濟,才是更讓自己頭大的事情。
當時清軍逼近南京,弘光皇帝朱慈烺棄城,南京頓時大亂,附近貧民甚至闖進皇宮搶劫和偷竊。
如果把這動亂僅僅當成暴徒趁火打劫就太武斷了,要知道在皇帝棄城三天之後,南京城的糧價達到了十兩一擔,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其實已經吃不起飯了,同時意味著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
經濟崩潰往往就意味著社會秩序的崩潰。
楊潮回兵南京,很快就穩定了戰局,但是糧價卻持續了長達一個月的高價,均價達到五兩一擔,哪怕楊潮將四面之敵全部擊退,市場依然持續了三兩一擔的高價長達五個月以上,搞得南京一片蕭條。
直到楊潮開始改革收稅制度,從豪族手裡擠出了大量的隱匿土地,收取了今年的夏糧後,才將糧價壓到了二兩銀子。
其中付出的辛勞,比打一場危險的戰爭要大多了。
雖然糧價高企,但是在鄉下,普通農民卻根本無法得利,因為一條鞭法的施行,朝廷只徵收銀子。老百姓要交稅。需要在糧食收穫後先賣出糧食。然後才能交稅。
但是每到這時候,糧商和豪族就開始連手壓低糧價,官府壓迫農民交稅,最後農民只能賤賣糧食,等他們青黃不接的時候,豪族和糧商反而開始高價向他們出售糧食,一來一回就能讓很多百姓破產,土地賣給豪族。甚至兒女都要給人做奴僕。
這種事情從古至今都有,不是張居正一條鞭法的問題,任何法律都有漏洞,而有錢有勢的人總能利用優勢獲取利益,張居正施行一條鞭法的初衷有兩個,一個是增加朝廷稅收,另一個也有降低老百姓負擔的目的,張居正之前大明朝實行實物稅,種糧的交糧,種桑的交桑。養蠶的交繭,但是那時候官吏同樣在欺壓百姓。以交糧為例,他們私自用大斗收糧,踢斛淋尖搞的百姓要多交很多糧食。
張居正本想收錢的話,官吏就沒有藉口踢斛淋尖了,可是他想不到的是官府會有其他更惡劣的方法來對付老百姓。
反正只要是法律,總是有錢有勢的人佔便宜,這點上永遠改變不了。
楊潮自然是知道種種弊政的,因此去收糧的時候,楊潮沒有給奸商和豪族勾結的機會,在各縣設定糧倉,直接徵收糧食,官府的定價是一擔米一兩銀子,這樣老百姓就有了選擇,如果糧商給的糧價太低,低於一兩銀子了,他們直接把糧食賣給官府交稅,如果糧商出價高他們就賣給糧商。
最後平抑物價的結果就是,老百姓終於得到了一兩銀子的穩妥收益,相比往年豐收了還落淚的結局,實在是好太多了。
以一兩銀子向老百姓收糧,自然不可能一兩銀子賣出去。
手握八百萬擔糧食的楊潮,一開始沒有動手,任由市場運轉,但是糧商們依然高價賣糧,南京城的糧價仍然高達三兩一擔,這時候楊潮才不得不出手,大量將糧食運往南京,二兩一擔的無限量供應,這才將糧商的企圖打壓下去,糧價才恢復到了二兩銀子一擔。
楊潮也沒有太過分,給他們留了一兩銀子的利潤空間,算是他們將糧食從農田裡收上來,然後運轉到各個市場的管理費了。
相比過去十兩、五兩的價格,二兩銀子也是能夠接受的價格,雖然城裡生活壓力還是比過去大,農民卻比往年收益大了一些,農民沒有收益,生產熱情自然不會高,糧食產量就提不上去。
至於糧商們沒有獲得暴利,豪族們沒能兼併土地,他們有怨氣也沒有辦法,楊潮必須讓他們接受自己的規矩。
穩定了糧價,就穩定了基本的經濟秩序,楊潮於是就又把目光盯上另一個領域了。
私錢!
大明大大小小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