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部分(第3/4 頁)
史可法沒有同意劉肇基的建議:“銳氣不可輕試,且養全鋒以待其斃。”
劉肇基又建議說城西地形偏低。唯一有一個高阜,那是曾經在揚州做官的一個李姓官宦的墳塋,上面樹木繁茂,劉肇基擔心被韃子利用,說要燒了那些樹,否則留給敵人打造攻城器械對揚州不利。
史可法也沒有同意,說那是人家的蔭木,砍伐了破壞風水,不忍心。
楊潮倒是不在乎。雖然砍伐四周樹木,是兵法上的要訣。但是如果連靠梯子攻城的軍隊都擋不住,這仗也就沒法打了。
楊潮在海州可是跟虜兵的盾車。攻城梯沒少打交道,覺得那些東西起不到什麼作用。
楊潮更關心的是城防。
揚州城雖然比不上南京城,但也是一座大城。
早在唐代就是江南第一大城,後來經過宋元,地位稍有下降,但依然是一繁華鼎盛的第一等城市。
現在的揚州城,跟淮安城類似,分為兩部分,新城和舊城。
舊城是明朝修復戰亂中的古城,藉助了部分唐宋舊城牆,但是面積只是唐朝時期最核心的部分,是一條南北狹長的小城,顯然大明一貫的態度是,重軍事輕商貿。而新城則是後來因倭寇之亂,從東城牆到運河邊加了三面城牆,將城東一片商賈林立的街市保護起來,反倒是擴大了揚州城的規模。
於是舊城是縉紳階層的集中地,而新城則居住著富商階層。
新舊二城連為一體,使得原本的狹長小城,變得周正了起來,大體上相當於一個正方形,不過東西略長南北略短,跟過去剛剛反了過來。
因為前後兩次修築,揚州城規模很大,舊城九里多,新城十一里,有十二道城門出入,城內有兩條南北橫貫全城的運河,都是東西走向,近乎平行,一條在舊城叫做汶河,一條在新城,叫做小秦淮。
因為有運河的存在,所以城中也有水門,但是這並不影響防禦,因為每座城門都增設甕城、關城、箭樓等防禦設施,所謂前後月城三重,水陸城門並肩,要強攻這樣一座城池,不死個十幾萬人是不可能的,當然前提是守城的人戰鬥意志跟攻城的人一般水平。
楊潮詳細檢視過揚州城防建設,對守城十分有細心,只要城內軍隊有十分之一的鬥志,甚至只要不逃跑,這城就攻不下來。
但是楊潮心中卻不由有些陰影,揚州十日太出名了,雖然楊潮認定這座城只要好好守,基本上不可能被攻破,但是歷史上他就是被攻破了,而且被屠城了。
知道這種可能的結果讓楊潮不得不十分謹慎,所以制定出了詳細的防守策略,以史可法的名義命令各路軍隊分段把守,楊潮帶著自己的一千多精銳作為預備,來回巡視。
揚州此時軍隊極多,加上高傑餘部,就有十萬人上下,因此根本就不缺軍隊,因此根本就不用像海州那樣動員民眾,在怎麼說這些也是士兵,只要潰退的毛病不發作,總比普通百姓強得多。
而楊潮之所以不停的巡城,其實就是在防備士兵們不戰而逃,因此巡城過程中,不斷的向一隻只不同的軍隊宣示軍紀,不需要詳細的軍法,只要告訴他們臨陣脫逃者斬首即可。
不逃,僅僅是不逃,楊潮就認為不會打輸。
城外的動向也是楊潮極為關注的,清軍先頭部隊駐紮在城北的蜀岡下。
蜀岡東西縱橫,與揚州城平行,算是揚州的北部屏障,可惜揚州沒有精銳能駐守哪裡,楊潮也不敢冒險讓史可法分兵,顧慮分兵出去會一去無回,弄不好直接投降了。
這不是楊潮杞人憂天,而是城裡現在就是這局面,人心惶惶,士兵軍紀廢弛,常有劫掠發生,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楊潮就是想彈壓都有些投鼠忌器,生怕激變了他們。
清軍駐紮蜀岡後,地理位置佔優,相比揚州城是居高臨下,因此城上的炮打不到他們,起不到什麼作用,讓楊潮想打一打提振士氣都做不到,相反白白浪費火藥炮彈,反而可能會讓士兵認為大炮無用,更沒有了守城的信心。
而清軍第一批軍隊十八日趕到後,每天都有援軍到達,而明軍的援軍卻始終沒有影子,直到二十一日,總算看到了明軍的援兵,他們從南面安江門入城,直入總督府,確實很漲了一下城內軍民計程車氣。
可是很快巡城的楊潮收報,這些兵攻擊淮揚總督府,被劉肇基阻擋。
城中受此影響,軍心大亂,已經有不少士兵偷偷逃出城去了。
楊潮不由大驚,
小心翼翼的維護著這危如累卵的軍心,沒想到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