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部分(第1/4 頁)
吳天行是一個傳奇人物,後世研究他是西門慶的原型,他家祖輩鹽商,家裡的園林經過文徵明這樣的名士指點。
但是很可惜,傳到了吳天行手裡,他卻體弱多病,一直不能生育,娶了一百多個小妾,也沒能給他誕下一兒半女,這大概也是他不斷的娶小妾的原因之一,沒有子嗣,吳天行也就沒有將財富傳下去的意圖,不但瘋狂的建造園林,同時娶小妾之外,各種開銷也十分的大,但是他死的時候,依然留下了數百萬家產,被上百個遠方子侄瓜分,一家也不過分到幾萬,最多十萬兩銀子而已。
楊潮不由惋惜,以大明律規定的平局分配原則,讓大明商業的資本積累十分困難,所謂富不過三代,這些富人往往多子多孫,就算老祖宗能撈錢,可是傳過三代,瓜分這筆財富的少則十數人,多則上百人,鉅額財富就只能分化,而不能聚集起來形成龐大的產業資本。
當然很多商人自己也發現了這種問題,比如王瀟的家族,王家老爺子就很不願意分家,他想把家裡的糧鋪、船隊都留給長子,其他兒子,比如王瀟,他只打算給他們一筆錢,只要他們家的主營不分,那麼富貴就能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吳天行家族雖然因為分家而勢弱,甚至因此而退出了鹽業經營,但是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畢竟這種事情在徽州幾乎每年都在發生,每年都有新的商家崛起,也有舊的商家沒落,大家司空見慣了。
楊潮也是因為邀請豪商,才發現吳天行這個老傢伙死了。不由感慨一番,當年阮家河房一別竟然五年了。
之所以對吳天行如此念念不忘,是因為楊潮這次的目標,就是吳天行這種人物。
這種家資數百萬,幾乎找不到投資的地方,家中窖藏大量銀子的傢伙。
“諸位徽州的父老士紳。本督此次來訪徽州,實為借錢。”
楊潮絲毫沒有羞愧的直接就開口說了出來,這換做任何一個文官,是絕對難以啟齒的,向商人借錢,官府的體面還要不要了?文士的臉面還要不要了?尤其是這種堂而皇之的借,文人即便是借錢,也絕對是偷偷摸摸的,不敢給人知道的。
楊潮說完。這些富商一個個站起來。
“願為大都督效命!”
這些人說著,一點都不奇怪。
第一他們早就收到了訊息,楊潮來徽州就是借錢來的。第二歷朝歷代官府沒錢了,都會找商賈募捐,有時候甚至是強行的攤牌。比如經營鹽業的,就沒少在水災的時候捐款修築河堤,保證運河通暢。
但是以往的時候,官府即便是管他們要錢。那也是一副高高在上,基本上都是直接招呼他們過去。甚至連面都不見,直接讓人來要,或者給行首一個指標,讓他俺家攤牌去,像楊潮這樣,專門登門的還是第一次。這讓他們還感覺到一種驕傲,終於有官方認可他們財富的力量了。
“鄙人願出十萬兩報效大都督!”
“鄙人出五萬。”
“鄙人出兩萬。”
……
“鄙人出三十萬。”
其中一個人喊出了遠比別人高的捐助款項,大家指指點點不覺奇怪,反而說理所應當,因為這家有一個子弟考中了楊潮的科舉。在歙縣當了一個吏科主事。
吏科主事只是一個小官而已,楊潮定的是七品官,其實權力是比不上縣令的,實際中這些人也沒敢把自己跟縣令相比,見了縣令也老實參拜。
但是他們的家人依然覺得臉上有光,心裡覺得自己成了縉紳了,不再是一個商賈,家裡也是官宦人家了,這次出資可不僅僅是他們一家,而是同族中好幾個大商賈共同集資,因為他們門楣光耀了。
三十萬很多,但是楊潮依然覺得不夠,這些人各個家資百萬,否則也不值得楊潮親自請他們了,楊潮心目中是他們每家都能出資五十萬來購買債券,這樣就能推銷出去一千多萬兩,才不算白跑一趟。
現在這三十人中最多的才出資三十萬,最少的兩萬三萬,加起來總共才兩三百萬兩。
楊潮擺了擺手:“各位縉紳。大家誤會了,本官不是來勸捐的,而是來替官府借款的。既然是借款,當然是會還的。三年期債券,年息只有三分。若是向普通百姓來借,怕百姓無法獲利,借錢給了官府,家中日用就不足。諸位皆乃富貴之家,想必拿出個三五十萬兩來,還不至於傷筋動骨。”
楊潮剛剛說完,在座的富商們一個個臉色就變了,他們聽明白楊潮的意思了,三五十萬是楊潮的目的,這可是一筆讓他們肉痛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