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部分(第2/4 頁)
不敢搶,所以只能去搶更遠的印度人的了。
荷蘭人的管理方法、手藝精湛的印度工匠。加上大量打雜的臺灣木匠,這就是荷蘭船廠效率高的秘密,顯然主要出在管理上,而管理偏偏最難學習。加上不可能讓人待在這裡學,所以始終沒有學會。
楊潮也只能讓姚匠頭自己摸索去了,告訴他,保護期不可能無限延長,明年楊潮只能付四萬兩一艘的價格來購買四千料海船了,也就是一料十兩的價格,就這已經比給荷蘭人的高了三分之一了。姚匠頭也沒有任何怨言。
楊潮之所以大力擴張海軍,當然不是沒有目的的。之前雖然對海軍也是比較重視的,但主要還是出自江防需要,因此擴張的規模並不算大,每年就是幾十艘甚至十來艘的擴建,可是今年一下子就要翻倍,卻是別有原因的。
受到鄭成功攻打山海關的啟發,坐鎮舟山的施琅坐不住了,他強烈建議楊潮以海為路,北上攻打滿清。
他建議在山東駐紮艦隊,從山東出發,橫渡渤海攻擊天津,施琅願意立軍令狀,表示他不但要攻打下天津,而且還能攻下山海關。
施琅的鬥志不錯,但是楊潮也沒有完全接受,從海路攻擊,這在楊潮看來,沒什麼卵用,後世英國人攻打天津,打贏了鴉片戰爭,可是那是有特殊原因的,因為英國人打下天津後,滿清皇帝就跑了。
可是楊潮這次從陸路打到了天津,多爾袞不是也沒有跑嗎,此一時彼一時,楊潮很清楚,除非戰船能夠直接開到北京去,否則靠海軍是打不贏滿清的。
所以楊潮沒有在山東駐紮海軍,只是維持巡航而已,維繫山東跟江南的海路貿易罷了。
楊潮打造海軍的目的不是打天津,也不是打山海關,楊潮準備打東北,直接殺到滿清的老巢去,楊潮攻打北直隸他們不動心,湖南的軍隊都不北撤,楊潮不相信他去打瀋陽,滿清朝廷還能無動於衷。
如果他們北撤,那麼就給了李五六可乘之機,如果他們不北撤,楊潮就直接在東北紮根,修幾座堅固的城堡,駐紮十萬大軍,看他們以後怎麼回東北。
直接告訴施琅,他打算派施琅去打瀋陽,挖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祖墳,這小子立刻就激動起來,拼命的訓練從舟山一帶招募的水軍,準備好隨時出征的準備。
舟山群島一帶,包括杭州灣在內,歷來都有航海的傳統,過去設在寧波府的明州港,唐宋時期可是中國第一大海港。
因此駐紮在舟山的施琅有足夠的條件招募水兵。
在楊潮授命之下,施琅計劃招募十萬水手,加緊時間訓練,只要這些人學會駕駛海船,就可以發兵遼東了。
十萬水手看似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大明朝可是海禁的國家,似乎片板不得入海,似乎沒有人會駕船。
但真實情況恰恰相反,施琅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招募夠了足夠的水手,而且全都是合格的,常年生活在海上的水手。
後世的人只知道明清有海禁,卻不知道大明的海禁跟滿清的海禁是有天壤之別的。
明代之前,寧波之所以能成為大港,跟這裡的閩浙一帶的風土民情有絕對的聯絡,無論是浙江還是福建,都是一個多山的省份,沿海有許多打魚為生的漁村。
大明雖然也嚴禁海貿,有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但是大明皇帝顯然沒有康麻子的魄力,敢將沿海幾十裡的人殺光,大明朝的文官也沒有滿清文官那麼冷血。
明朝官員記載:“國初立法,不許下海。但每遇捕黃魚之月,巨艘數千,俱屬於犯禁,議者每欲絕之,而勢有難行,情亦不忍也。與其絕之為難,孰若資之為用。”
這就是原因,浙江沿岸漁民眾多,沒到黃魚捕魚季節,漁民們就架勢大船出海打魚。
官員雖然想要禁絕,但是“議者每欲絕之,而勢有難行,情亦不忍也”,大明的官員,顯然不太忍心對大明的百姓下手,不忍心看著百姓衣食無著。
後來的滿清,統治階級是馬上民族,官員都是投降的無恥之徒,這些由冷血遊牧民族和漢人民族渣滓組成的統治集團,顯然不會太在意沿海漁民的生計,康麻子被文人吹捧為千古一帝,但是殺光了沿海三十里範圍內的漁民,這確實是千古一帝了。
大明皇帝沒有這種魄力,那麼海禁的效果就不可能徹底,起碼禁止不了漁民下海打魚,而漁民往往是沒有地的農民,是迫於無奈才會下海搏擊風浪的,所以最為困苦。
施琅豎起招兵旗,很快就招募到了足夠的水手,也就不足為奇了。
正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