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第1/4 頁)
想到這裡,楊潮自己都不由激動起來,但是怎麼讓皇帝同意開海禁呢?
自己說了肯定不算,起碼得找一個說話有分量的人向皇帝說這個話,那麼史可法倒是挺合適的!(未完待續。)
第三百六十六節皇帝心動了
楊潮的報告,一下子就讓為朝廷困窘,江南這邊又連年拖欠、偷漏稅賦的史可法坐立不安了。
江南地區,一直是明朝的財賦重地,可也是偷逃賦稅的重災區,江南富庶,江南的讀書人最多,江南計程車紳也最多,太多秀才、舉人和進士,就有太多的免稅份額,結果就造成大量稅款的偷逃。
有合法的偷逃,比如普通地主或者有土地的自耕農將自家的土地投充到有功名計程車子名下,取得法律允許的避稅權,但是更多的是不合法的偷逃情況,許多豪族大戶隱匿人口,虛報地畝,好田變成荒田,而這些大族豪強又得到官府的保護或者說勾結,結果該交十兩的,能交一二兩就不錯了。
就算這樣,這些豪族還想著法抗拒繳稅,拖著就是不交,而且越是勢力大的豪強官宦人家,就越是脫逃的厲害,官府追繳他們根本就不怕,明目張膽的抗拒,打著什麼水患了,旱災等等幌子,就是不交!
這些人家一般家裡都出過官員,而且子弟中還有不少有功名計程車子,在本地是一呼百應的望族,官府也不好催逼過甚,反而要求著他們完成稅額。
結果就是江南一年接一年完不成稅額,朝廷也就越來越困窘,要是張居正在的時候,嚴格執行考成法,江南這些官員,十個裡有九個都得被罷免,可惜張居正死了,而且死的很慘,被士大夫階層罵的很慘,再也沒有一任首輔有張居正那種敢於得罪全天下官員和士大夫階層的魄力,也沒有那種能力了,所以天下一天比一天壞。
這些做了半生大官的史可法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無可奈何。他反覆的告訴自己,大明朝積弊已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轉過來的。需要耐心。
可眼下天下大亂,軍費總不能拖欠。因此史可法這種總是將國家命運當做自己使命人,那真是夜不能寐,日夜夙嘆。
但是這時候有人告訴他,不用加徵,只需要朝廷放鬆一下禁令,就可以收到三百萬兩的稅銀,這如何能讓史可法不心動。
哪怕他也相信開海禁不是一種長久之計,他也相信開海禁會引來海寇的覬覦。也相信開海禁是飲鴆止渴,但是現在真的要渴死了,也許飲鴆之後暫救一時之急,給大明朝緩口氣還能救活過來呢。
於是史可法立刻就將楊潮召了過來,當面仔細詢問,楊潮告訴他,松江府一帶,無數豪族都在做著通海走私的生意,每年獲利鉅萬,可是朝廷沒有得到一分錢。
楊潮還告訴史可法。不需要禁止這些人貿易,只需要開海禁,讓他們正當通海。這樣不但他們能更方便安全的賺錢,國家也可從開海貿易中抽取豐厚的稅金。
史可法又問,當真可以得到三百萬稅金。
楊潮表示,第一年或許不行,但是一百萬應該有,第二年兩百萬,第三年及以後,三百萬那只是往少了說。
楊潮還表示,如果史可法信任。他願意立軍令狀,將海運一事交給他辦理。他保證每年向朝廷繳納三百萬。
史可法確實興奮了一日,但是夜裡又想了一晚上之後。他突然退縮了。
向皇帝上這種開海的摺子,過去不是沒有人上過,可是這些人無不是被文官集團鄙視,罵做目光短淺之輩,往往會被正統清流排擠,從此身敗名裂。
而且放在以前的史可法,他如果聽到有人說開海禁,也是會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可是楊潮說有三百萬兩稅銀,這才讓他改變了主意,可是自己這種改變,事後一想,卻讓史可法自己羞愧不已,這簡直是一身銅臭啊,他堂堂兵部尚書,怎麼能為了這麼點錢就放棄原則。
於是他就沉默了,從此再也不提此事。
楊潮很奇怪的等了史可法好幾天,結果發現沒有任何動靜,知道這個史大人也跟其他文官一樣,對海洋充滿了疑慮,不願意開啟通向大海的那扇門。
其實史可法比楊潮想的要多得多,但是楊潮是不會理解這種農耕文明中誕生,並且統治了中國數千年的保守文化的。
但是楊潮做事,向來不會輕易放棄,史可法不行,他會找到其他人。
顯然楊文驄比史可法好忽悠多了。
讓楊文驄這個兵科都給事中直接給皇帝上了一封密奏,先是彈劾一下江南許多高官與當地豪族勾結通海貿易,最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