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2/4 頁)
頭咬了咬牙:“若是大人的錢能付清,小人保證打好。”
楊潮恍然大悟,原來是錢的問題,難道這個匠頭是打造一副賣一副,然後用作資金擴大經營?
楊潮問道:“如果是本錢的話,你待會去營中支一千兩銀子,放心大膽的去打製,本官不會賴你的賬。”
馮匠頭大喜,他還真是受限於資金問題,雖然他跟幾個鐵匠約定幫忙打造,可是對方不信任他,要他付定金,因為鐵甲到底是奢侈品,百姓不能用,軍隊捨不得用,基本沒人買,要是馮匠頭最後食言,鐵甲打出來他不要,可就爛在自己手裡了。
馮匠頭手頭沒錢,就使喚不動兵仗局中龐大的匠戶,只能自己跟徒弟用有限的資金來週轉。
又跟馮匠頭談了談自己對於生產的知識,告訴他流水線的概念,但是估計也起不到什麼作用,楊潮看過了鐵甲上的甲片就沒有一個完全一樣的,零部件標準化都做不到,談何流水作業呢。
手工打製的甲片,想要做到標準化,只能是天方夜譚,除非用鑄造,但是鑄造出來的甲片很脆,根本就經不住刀砍箭射,起不到防護作用。
臨走時候,讓馮匠頭轉告郭匠頭,如果也缺錢的話,來營中支取定金,抓緊速度打製鳥銃。
馮匠頭千恩萬謝的走了。
果然第二天郭匠頭就來支取,不過卻沒見到楊潮,因為楊潮去船廠收船了,但是交代過了營中管賬的胡全,給他支取了一百兩銀子作為定錢。
兵部的行文在熊明遇的直接過問下,也一路暢通的經過兵部、操江御史衙門到了新江口大營中,大營副將餘承武收籤後下發到了楊潮這裡。
但是熊明遇承諾的戰船卻沒有一起撥付,要文書容易,要錢艱難,什麼時代都是如此。
楊潮在船廠又接了一艘趕繒船後,才回到大營,得知了這些情況。(未完待續)
第一百六十九節遠途
何明宇確實門路廣泛,他很快就聯絡上了下家,但是卻沒有弄清楚到底是何人動了王家的貨。
但是他的下家表示,他們願意繼續等貨,一直等到六月。
這年月往返日本都是靠風力,因此是每年夏天西南季風起時去日本,等到來年清明前後東北季風時候回國,因此海商夏天前必須收齊貨物,否則就誤了風時。
這樣的貿易,一年也就往返一次,因為貿易次數少,船隻載運量低,因此利潤奇高,哪怕危險也有人願意鋌而走險。
加上大明官府的禁海,更是減少了海運,推高了利潤。
只不過最大的損失恐怕不是海商的,而是大明朝廷,是整個大明經濟體。
要是大明朝廷設定關稅收稅,多了不敢說,每年數百萬兩白銀的關稅應該還是有的,而通商帶動江南經濟的發展又會給大明朝廷貢獻多少稅收。
可惜的是大明朝在經濟制度上開了歷史的倒車,不但在國內對商稅不屑一顧,一直堅持三十稅一的低稅制度,而且無法阻止奸商、豪強、官商等的偷稅漏稅,因此每年的商稅竟然只有幾十萬兩銀子。
連商稅都幾乎不徵,又如何能讓朝廷把目光轉向海貿關稅呢。
相比宋代的時候,商稅足足佔據朝廷財政的四成以上,而大明朝的商稅可以忽略不計,等於放棄了一半的稅收,卻在最窮的農民身上榨取銀子,鬧得民怨四起,真是守著寶庫要飯。
楊潮堅持借給了王瀟兩萬兩銀子備貨,這兩萬兩銀子的貨,只要運到蘇松去。海商願意出雙倍,相比上次的三倍確實少了,但是王瀟的貨給遲了。怪不得別人。
而且擺在王瀟面前的是,他還必須儘快備貨。因為要得急,就不得不支付高價,這又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
不過只要兩萬兩銀子的貨到,最少也有一萬多兩的利潤,足以讓王瀟翻身了。
何明宇也上下幫忙,動用自己的商業網,幫王瀟解決了最大的貨源。
當然高價依然不可避免,原本只要一萬五千兩的貨。最後要了王瀟兩萬兩,而下家願意支付三萬兩,利潤正好是一萬兩。
但是其中的風險很大,如果再次被搶,王家雜貨鋪就只能關張,還欠下一筆外債。
楊潮保證將貨送到,相比人家出海去海外的風險,自己在長江上航行,就跟在平地上走沒兩樣。
唯一要操心的是時間問題。
已經是五月了,距離對方的要求。只剩下一個月。
南京去蘇松六百里,沿江順流而下,如果風向合適。日行百里沒有問題,但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