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1/4 頁)
“好,省長的辦法好。”眾人跟著起鬨。
這時高健旁邊的那個人站起來說道:“姑娘,你問他,在來開會之前,是不是給當家的做好中飯和晚飯才出來的?”
高健有個嗜好,只要有時間,從來都是他給老伴兒做飯,為這經常受到朋友們的調侃。
夏霽菡聽到這話,用手掩住嘴,笑了一下,她看到常遠給她使眼色,意思不讓她問。
這時,坐在後排的一個矮個光頭的男人站起來,認真的說道:“高書記剛才提問的是文化範疇領域的問題,我替小姑娘問高書記一個問題:請不要再支援地方和我們爭奪名人故里了?”
他這話一出,車裡出現了短暫的沉靜,高健也站起來衝那人說道:“你這不是提問,是吶喊,算無效吶喊。”
眾人都笑了,沒有人接他們的話茬,在座的都知道他們兩個地方爭奪歷史上一位著名作家故里的事,口水仗都打了好幾年了,雙方各自都請出了御用學者來為自己搖旗吶喊。這種現象全國都有。為爭名人故里,各地不遺餘力的投巨資,大興土木修仿古建築,舉辦學術研討會,文化節,博覽會等。如果僅僅從學術的角度,有人提出一些爭論或者異議,辨明出處,無可厚非。但現在顯然不是一種學術觀點之爭,而是在學術觀點之爭的背後,更多的反應出經濟發展的那種浮躁,那種急功近利。
曾經一位學者從國外回來說道:外國人也爭名人,但是人家不像咱們這樣“爭”,人家是“比”,比誰對這個名人的遺蹟儲存的更多,更好。咱們顯然不是這樣。硝煙四起,口水仗不斷,大興土木,並且能夠快速的打造各種名人故里和活動遺蹟,用甚囂塵上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對於這個問題夏霽菡就是知曉再透徹,認識再深刻,也是萬萬不敢說出口的。
正面的歷史名人有人爭,甚至是政府搭臺打口水仗,似乎還能被人接受。比如被郭沫若那一撥兒爭論過了曹雪芹,比如老子,甚至是屈原,這都是歷史文化名人。要說這些名人值得後人去爭去搶情有可原,可是像西門慶這樣在歷史文化中不是正面的人物也有人去爭去搶,實在是使人感到怪異。可能當地政府覺得沒有正面的名人可以爭,爭個臭名也行。然後以這個臭名提升知名度,招商引資。聽說有個地方還將課本上“惡霸地主劉文彩”作為當地招商引資的形象大使,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殊不知,當這種行為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時,其實是對歷史的一種“畸形”消費,是對文化經典的一種糟蹋。更是對文化經典傳承的破壞而不是保護。當西門慶、劉文彩華麗轉身成為當地政府追捧的文化產業英雄時,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羞辱和褻瀆,因為這不是在為西門慶“平反”,而是一種利用,由此折射出來的短視和淺薄是整個社會之痛!
“幹嘛不爭,這一爭一搶為當地帶來了三個億的旅遊收入,你說你就沒落實惠嗎?小姑娘,你們這裡兩個皇帝有人爭嗎?”高健站起衝那個光頭的領導嚷道。
夏霽菡沒想到高健把話題居然轉的這麼快,就說:“目前,沒有。”
袁省長說道:“別說你們那丟人的事了。小姑娘,別理他們,讓他們咬去。你不是北方人吧?來督城幾年了?”
“我是江蘇無錫的,來督城這是第三年。”夏霽菡微笑著回答。
“噢,那很難得,三年就對督城的歷史瞭解的這樣清楚?關市長,這你們必須要嘉獎。”
關昊剛想說什麼,就聽夏霽菡說道:“您這話不妥。”
此言一出,別說是在座的各位包括關昊都愣住了,就連袁省長自己也尷尬的怔在那裡,好在夏霽菡沒有給大家特別是關昊太多的緊張時間,她就說道:“記得關市長剛來督城時在五四青年節上有個講話,一共11個字,叫‘知督城,愛督城,奉獻在督城’。我們的常書記和關市長都不是督城人,可他們都在為督城的發展盡心盡力,恐怕省長您也未必是本省人啊。”
眾人一聽,這才放下了懸著的心,不由的為這個小姑娘的聰明暗暗叫好。
袁省長不由的呵呵笑了,他說:“是啊,我不是本地人,我是江蘇人,你的老鄉。”他停了停又說道:“小姑娘,唱一首咱們家鄉的歌曲怎麼樣?”袁省長說到這裡,身子往前傾著,用手捂著嘴小聲對夏霽菡說:“你一唱歌他們倆就不掐了。”袁省長這樣說也是出於無奈,本來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當著他省長的面討論這個問題,讓他沒法表態,這些人,如今越來越沒規矩了。
“您想聽哪首?”夏霽菡問。
“採紅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