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了。年紀小時吃些苦倒是不怕,怕就怕張姨娘不安好心,將來不會給自家閨女安排個好歸宿。畢竟,她自己還有兩個和秀雲年紀相仿的女兒呢……
何氏猶豫再三,終於撐起病弱的身體,給巒城江家主母去了一封信。江家太太劉氏本身徽城人,當年何家老太爺曾給劉氏的哥哥講過幾天學。後來劉氏嫁給巒城江家獨子江嶽平,入門就是當家夫人,兒子女兒又一個接著一個出生,更是讓劉氏挺直了腰板兒。
那年劉氏帶著長子敏之回徽城探親,路經平安寺,便去還願。剛巧何氏去給女兒祈福,湊巧救了險些被山上滾石砸到的劉氏。於何氏是舉手之勞,於劉氏卻是救命之恩。
事後劉府和江府都遞上了豐厚的禮單,從此之後逢年過節的也都會送上一份表禮。
因此,何氏彌留之際首先想到的便是將女兒託付給江家。江家出身世家,祖上曾出過侯爺,到了江老太爺這一輩,雖說沒了爵位,可卻從科舉出身,曾任過本朝禮部尚書,位列從一品。
獨子江嶽平十六歲中了舉人,才名滿天下,可卻並未出仕,反而一心於商道。
大月朝不似前朝重農抑商,本朝開國皇帝便是商賈出身,曾言商、農皆是興國之重。因此江嶽平棄文從商在大月也不算是稀罕事兒。
更重要的是,江嶽平只有一妻,雖有兩個通房,卻上不得檯面的。若是自家女兒能嫁到江家,只需伺候太婆婆和婆婆,沒有那些不三不四的長輩來煩心,卻是件極好的親事。
劉氏生有三子一女,長子敏之,次子寒之,幼子云之。何氏見過江敏之,那個自小便被當成家族繼承人養育男孩小小年紀便明理懂事,頗有大家之風。何氏有心將自家女兒配給江敏之,可又清楚的知道以李家如今的家世,絕沒資格做那江家的長房長媳,加上年紀也不配,因此也絕了這份心意。只在信中懇求劉氏關照自家幼女,至於她要將女兒配給哪個兒子,何氏卻不敢直言,只說聽從姐姐安排。
劉氏是個知恩圖報之人,接到何氏臨終傳信,心中百感交集。她見過李家秀雲,那個靦腆嬌柔的女孩子,心中也是喜 歡'炫。書。網'的。可卻並沒想過讓這樣一個女娃做自己的媳婦。
可見何氏派來的陪房李媽媽雙目含悲的立在塌下,劉氏拒絕的話又說不出口。又聽那李媽媽說何氏正撐著最後一口氣,等著江家的回話,心裡越發不忍。便留了那李媽媽住一夜,待她問過公婆夫君之後再予答覆。
那江家老太太出身京都周氏,人稱周太君。當年江老太爺進京趕考,多承周家幫助,後來金榜題名,周家老爺便將女兒許配給江家太爺。老太太一生剛強,家裡外頭打點的處處周到,極得老太爺尊敬。
若說周太君一生有什麼憾事,便是隻生得一兒一女。所幸兒媳肚皮爭氣,讓她也享受到子孫滿堂的歡愉。
如今聽到兒媳說想要給自家孫子聘那徽城李家的閨女,心中卻是不願。可偏偏劉氏當著老太爺的面兒將那救命之恩說了出來,老太爺一生剛直,便說那何氏彌留之際託孤,想必是無奈之舉,萬不可推脫。
此話一出,老太君便知那李秀雲註定要做自家孫媳了。只是聘給哪個孫子,老太君還在猶豫。
敏之是江家長孫,老太爺極重視,他的婚事只怕還要經過他的點頭。而那李家,無論門第還是品行,絕不是良配。果然,老太爺隨後便說敏之的婚事不急,大些再議親也不晚。
這就是說,只能在寒之和雲之之間選擇了。
老太爺重長孫,而老太君最喜的卻是幼孫雲之。從小便將他帶著身旁教養長大,視若珍寶。將來江家的一切都是敏之的,若是有朝一日分家了,只怕雲之這個幼子得不到什麼實惠,因此老太君一心想讓寶貝金孫聘個嫁妝豐厚的。那李家秀雲,生母失寵又病危,將來只怕是要看繼母眼色行事的,更何況李家早已落魄,就算傾家蕩產,置出的嫁妝也有限。
於是便有心將那家閨女聘給寒之。可偏偏兒子那邊又冒出了異議。原來,那江寒之自小聰明,江嶽平便帶在身邊親自教育,常常帶著他走南闖北。一次偶然做客京都季家,那季家家主甚為喜愛,曾向他探問過江寒之是否定親。
京都季家,大月朝開國元勳,也是有名的外戚世家。當年開國皇后乃是季家嫡女,之後更是有無數季家女子入宮為妃或是嫁入宗親。就連本朝太后和皇后也是出自此門,當今太子又是季家外孫。那季家雖一門顯貴,卻門風甚嚴,行事低調,加上嫡系人口不多,極少干涉朝中諸事,只一門心思專於經濟學問,當今看了更是放心,極為親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