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4/4 頁)
反覆無動機殺人的犯罪者的場合,如果按照傳統的搜查手法調查被害者的人際關係,很難找到逮捕兇手的線索。另外,由於美國地域遼闊,一旦發生跨越州境的大範圍連續殺人案件,現場周邊的訪查也派不上用場。因此profiling這一手段就成為必要,它的基本觀點是統計學。”
“統計學?”
“對。也就是說,從與已被逮捕收監的連續殺人狂的面談調查入手。在這個場合,他們內心的瘋狂也無關緊要,總而言之,問題在於他們的罪行與他們的外在存在何種關聯。比如,倘若得出結論,此種型別的連續殺人案件,兇手以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的白人男性居多,那麼就在這一結論下開展搜查。”
堀之內用手指搔著太陽穴:“但這只是根據徹底調查而得出的統計性結論,即便發現了某種程度的相關關係,也無從得知為何會產生這種關係。反過來追問‘為什麼’是危險的。某種連續殺人案件的兇手以美國黑人居多,如果考察‘為什麼’會這樣,便有可能得出種族差別的答案。所以profiling不問‘為什麼’,也對兇手的內心沒有興趣。我們關心的是連續殺人狂的罪行與外在特徵之間的關聯。”
“所以我才說,profiling就像模擬畫像。”
磯部回味著堀之內的話:“可是,如果透過面談調查就能判明相關關係,不就沒有必要設立犯罪心理分析官這一特別的搜查官了嗎?只要擁有資料,即使普通的刑警也能進行搜查啊。”
堀之內露出笑容:“你相當敏銳。誠如你所說的,本來理應是這樣,只要有資料,誰都能進行profiling。實際上,這也是將來發展的方向。不過,現階段犯罪心理分析官還是一個需要經驗的專門職位,尤其日本更是如此。”
“為什麼?”
“因為樣本稀少。無論美國是怎樣的犯罪大國,也不可能關著幾萬人幾十萬人的連續殺人狂,統計處理所依據的原始資料是有限的。如果樣本數量稀少,總體統計的性質是否正確也就不得而知。這是統計學基礎中的基礎。因此,由此產生的誤差必須以經驗和直覺來彌補。”
堀之內仰望著天花板:“日本目前連續殺人狂還很少見,這固然是幸事,但profiling中經驗和直覺所佔的比例由此而極大增加。而且由於美國與日本之間文化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