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部分(第1/4 頁)
正是那青衣人與白紗女子。
這二人此刻頗為狼狽,氣息虛弱。
他二人看到昴日雞後,立刻面露覆雜之色,白紗女子想要說些什麼,但張開口後,輕嘆一聲,沒有說話。
昴日雞冷冷的看了他二人一眼,身子一動,飛到二人近前,右手一召,立刻兩滴鮮血從二人眉心飛出,被昴日雞抓在手中。
“表哥……我……”白紗女子猶豫了一下,低聲說道。
昴日雞根本就不理會二人,拿住血液後,右手一召,星羅盤立刻飛到手中,被他放入儲物袋內。
就在這時,盤膝坐在深坑之外的蜈蚣精,驀然睜開雙眼,目中露出一絲靈動,一拳轟在虛空,頓時一個圓形的空間裂縫出現。
其所出現之外,正是在虛無之中的蜈蚣精身前,昴日雞看著身前突然出現的裂口,沒有任何驚訝之色,身子一動,走了進去。
至始至終,他沒有與二人說過一句話!
劉卷看到這一幕萬分奇怪,他們不是死敵麼。
系統不是說毗藍婆菩薩明間俗稱雞公菩薩,住在紫雲山千花洞,是昴日星官的母親,法力無邊,大慈大悲。唐僧被百眼魔君捉住,十分危險,悟空又難以戰勝妖精,幸虧黎山老母指點,悟空請求毗藍婆菩薩幫助。毗藍婆菩薩用兒子昴日星官煉成的寶貝,拋向天空,就破了百眼妖魔的妖術。毗藍用手一指,妖魔現出原身,悟空一把火把妖精住的黃花觀燒了個精光。
劉卷又想系統查詢了一下:
系統說佛教分南傳、北傳。在北傳佛教中,佛被認為是一個法力無邊的神。他用法力創造了無數極樂國土,只有信佛,唸佛名號方能往生。他們認為阿羅漢的修為不究竟。認為阿羅漢修成一果、二果毗藍婆菩薩三果、四果。成了菩薩還要修一地、二地、三地等等一直到十地才能成佛。他們的思想主要來各種“大乘經書”。值得一提的是大乘經書在佛滅四百年間才出現的。且有的教理和《南傳五部經》大相徑庭。他們稱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稱自己為大乘佛教。在南傳佛教中,佛被認為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他指導人們修行如何離苦得樂、轉迷為悟、棄惡從善。這個方法就是佛法。佛在世時大約有1250個弟子,完全學成者稱為阿羅漢。因為佛法的修為層次分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證了四果名毗藍婆菩薩叫阿羅漢。“菩薩”這一詞是專用來稱呼未成佛的釋迦牟尼的。南傳佛教認為阿羅漢和佛的修為是一樣的。區別是一個是佛法的創造者,一個是學習者不認為有其他“菩薩”比阿羅漢修為高。他們的思想主要來佛滅後五百年間結整合的《南傳五部經》。認為其他經書來歷不明,不認可為佛說。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其“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動物),全譯應是:“覺有情”,“道眾生”,“覺悟的眾生”之意。根據這個詞意,中國古代翻譯的佛經中,還把菩薩譯為“開士、大士、聖士、法臣”等名稱。如把觀音菩薩稱為“觀音大士”,把普賢菩薩稱為“普賢聖士”。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無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迴中的眾生度化成佛。寺廟中供的菩薩像,主要的是文殊師利manjusrikumarabhuta、普賢samantabhadra、觀世音avalokite'svara、地藏ksitigarbha。菩薩,系菩提薩(梵語)之略稱;菩提即覺、智之意,薩即有情、眾生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法界之一。
應該說毗藍婆是個很有趣的人物,她是西天系統的,兒子昴日雞卻在天庭打工,一家子腳踩兩隻船,誰都不得罪。娘倆各幫助取經團一次,分別對付琵琶精蠍子、多目怪蜈蚣。顯然毗藍婆這樣的人,不可能得到任何一方的完全信任,所以生活得很低調,出家了沒有老公、兒子,又沒啥社交活動,其實日子過得挺悲涼,這樣的人恰好與黎山老母有很多共同語言。制服了蜈蚣精之後,毗藍婆沒有幹掉蜈蚣精,而是將其帶走當寵物養了,可見老太太多麼孤寂。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即蜈蚣精本就是毗藍婆的寵物,不小心跑出來作惡,一直照應取經團的黎山老母,不好公開出手解決蜈蚣精,只能提示猴哥找毗藍婆來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