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第3/4 頁)
,2007年nba狀元奧登在右膝受傷後,至今還在養傷;2009年新秀狀元格里芬因為左膝應力『性』骨折而休息了整整一年,2010年迴歸後狀態非常好。如果姚明在1997年,甚至1999年骨折時就能得到足夠的治療和休息,也不至於到今天瘸著一條腿打球了。
網友“小『色』『色』”憤怒地說道:中國的運動員經常和傷病掛上等號,著名運動員多數都是傷病纏身。郎平、葉喬波……我們可以拉出一批著名的“傷病名單”。拋開體育競技的殘酷『性』,是否我們的機制和觀念存在不足?!
網友“骨灰籃球專家”分析道:難道我們國家不重視運動員嗎?當然不是。大部分運動隊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愛莫能助。僅從中國籃球來說,很多青年隊一年的經費只有幾十萬。廣東、福建等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俱樂部捨得給二線和三線隊伍花錢,一年也不過100-200萬。這些錢主要是用來打比賽、改善伙食和聘請優秀教練,以及給球員稍微多一點的工資,用在醫療保障方面的很少。就比如姚明在17歲時遇到的那種傷,普通青年隊根本就負擔不起他的醫療費用,只能保守治療。動輒幾十萬的治療費用,在中國大部分俱樂部是無法承擔的,更不要提到國外進行治療了。
姚明的妻子葉莉也是因為受傷而缺席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但中國女籃也苦於沒有經費給她治療,還是在她退役後,自己花錢到美國進行的手術。這也是因為姚明和葉莉的家庭有這個經濟實力來承擔國外手術的治療費用,平常運動員哪有可能得到這麼好的醫療條件?
有網友披『露』說,除了國家隊等重點隊伍,廣大的省市級運動隊伍和俱樂部等普遍缺乏隊醫的教育培訓機制,隊醫對勞損的識別能力普遍比較缺乏,傷病防治能力比較落後。此外,受要運動員出成績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我國運動員的隱匿損傷往往得不到主動治療,一些從醫生角度看來已經相當嚴重的傷病也被人為忽略,往往到傷病出了問題、非常嚴重實在無法堅持才開始治療。
一些媒體認為,除了治療保障,運動員的訓練也是讓他們儘量少受傷的重要方法。姚明剛開始做運動員時,國內體壇的傳統還是“輕傷不下火線”,帶傷上場是種榮耀,因此那時候有傷也要堅持,更別提用科學的訓練方法來治癒傷病了。據瞭解,許多運動員在急『性』損傷康復期匆匆過後就又投入了緊張的訓練,結果導致多次受傷。
這是意識上的,還有方法上的。美國的籃球有一個普遍認識,就是練球前先練身體,只有身體練強壯了,才能在激烈的對抗中減少傷害。因此在國外的俱樂部,力量房是一個隊伍訓練的必備硬體設施,而且往往都會安排專業的體能師來指導運動員練身體。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起步極晚,即便是男女籃國家隊也只是在2008年奧運會之前才真正將體能訓練納入訓練計劃,配備專業的體能師和營養師來輔助訓練。姚明年青的時候,雖然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也有力量房,但都是大家憑自覺去訓練,根本談不上科學二字。在簡陋的器材上胡『亂』地搗騰幾次就算練過力量了,因此姚明2002年進nba時,身體瘦弱得像火柴棒。為適應nba高強度的比賽,他一方面要增加體重,一方面要增加肌肉力量,讓姚明在大多數時間裡都處於體力透支狀況。試想,如果姚明在去nba之前就能有現在中國男籃國家隊的訓練水平和訓練條件,他肯定不會讓自己的身體承擔那麼多重負,也就減少了受傷的機率。
再有就是中國體育的職業化程度。姚明剛到nba時,最難適應的不是訓練和比賽,而是旅行。nba常規賽82場比賽,其中一半是客場比賽,每天除了訓練、比賽就是坐飛機,常常晚上11點離開賽場奔赴機場,後半夜2-3點才能到下一個比賽地。本來身體就處於透支狀態,還要在疲勞的旅行中調整休息和睡眠,更增加了身體的負擔。我們現在國內籃球聯賽的球員已經很習慣這種常年旅行的比賽狀態了,但10年前我們的球員還很不職業,比賽打得很少,大部分時間在閉門造車,因此給姚明後來適應nba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困難。
所以網友“人是『逼』出來的”呼籲,必須加快國內各體育專案的職業化改革,與國際接軌,改善國內體壇各級別層次的治療保障制度。姚明登陸nba之後,國內籃壇從姚明那得到了很多nba的訓練方式和職業化模式的知識,並就此對國內籃球進行改革,這些年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得不說,對於大部分中國體育專案來說還遠達不到籃球職業的職業化,與國際成熟聯賽差距很大。
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