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4/4 頁)
忽悠,眾人也不知道是什麼感覺。
徐金剛也不相信姜軍能解決問題。不過既然他問起,就把事情的經過講了出來。
原來,石嶺市的房地產業跟全國很多城市的情況一樣。市區的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很多開發商不得已之下,只好把目光轉向郊區或者較偏遠的老城區。
紡織廠目前的位置可以算是郊區了,不過在以前,他們可是位於石嶺市最繁華的城區——大浦區,雖然地處大浦區的邊緣。不過後來市『政府』東遷,留下這段老城區不再開發,而且隨著紡織廠的破產改制,效益也是大不如前,最後這個紡織廠宿舍的位置是越來越偏了。
早在去年的時候,胡海的房地產公司就看中了這塊地,想在這裡開發房地產,大浦區『政府』也想進行舊城改造,正愁沒有資金,所以二者一拍即合,胡海就以較低的價格把這塊地買了下來。隨後,胡海便買通了房產局和拆遷辦,提出以5000元每平方米的價格,對紡織廠宿舍的住戶進行拆遷補償。
但這些住戶卻不同意,現在房價這麼高,石嶺雖然只是個三線城市,房價卻也是飆升到了7000元,而且現在的房地產商蓋的房子越來越大,很少有少於90平方米的。而他們原來的宿舍樓,平均每家也就是五六十平方米,一旦拿了這二十來萬的拆遷補償費用,想買套新房子,連首付都不夠。
而且想等到房子到手,然後再裝修,又是一筆開銷不說,就是在等待的過程中,單是租房子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於這些住戶來說,實在是困難。
所以後來住戶們都聯合起來抵制拆遷,由於他們大多都是工友,非常抱團,工人階級一旦聯合起來,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胡海倒是來談過幾次,但涉及到雙方根本的利益,很難談得攏。
徐金剛和姜衛東在工友中是比較有威信的,他們諮詢了一些法律界人士,得到了指點,便要求胡海“以房換房”,也就是將被拆遷的房子,摺合新房子的相同面積,新房多出部分由工人以市場價稍低的價格,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