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在江南平原地區首屈一指。乾隆皇帝在評述江南諸山水時,認為“唯慧山幽雅嫻靜,江南第一山,非慧山莫屬”。慧山九峰中最著名的有三個山峰,即頭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其中二茅峰海拔最高,而盤山公路的終點則在稍矮一些的三茅峰。
喘了兩口氣,楊斌內視丹田,欣然發現真氣又深厚了一絲。抬手看看錶,發現時間尚早,楊斌便沿著山脊奔向了二茅峰。
二茅峰上早年建了一座電視轉播塔,雖然現在有線電視普及,可是這座電視塔並未被荒廢,只是有兩間屋子被租給了一徐姓人家開了家小店。每日爬山鍛鍊之人到了山頂就在這小店中喝茶聊天、打牌下棋,餓了還可以叫碗麵、餛飩、豆腐花之類的小食,生意頗為紅火。
“小楊來了啊!來吃碗麵吧!”
楊斌剛到小店門口,一個60多歲的老大爺就笑眯眯地和他打招呼。楊斌自初中開始爬山,每日不輟,也算是無錫“爬山界”的名人,認識他的人著實不少。眼前這位王阿公(阿公:錫城人對年長的男性老者的稱呼,稱呼老年婦女則叫阿婆)兩年前在山上崴了腳,正好被楊斌遇到,就將他一路背下了山,自此,王阿公每次見到楊斌都很熱情。
“好!您幫我叫一碗,我先去練會兒。”
楊斌應了一聲,便走到一邊抓起一付50公斤的槓鈴練了起來。二茅峰因建電視塔,平地較多,也許是為了豐(炫)(書)(網)(題)(供)(下)(載)富山頂留守人員的業餘生活,便在多餘的空地上建了半個籃球場,位置就在小店門口。小店的徐老闆也頗會湊趣,開業之初就在店裡準備了兩個籃球,免費供爬山者使用。後來慢慢添置了槓鈴等器械,也仍在那空地上,時間長了竟使得這二茅峰人氣愈加旺盛,人們也越加喜歡到他店裡消費了。
做完幾組槓鈴,楊斌打起了的拳法。這套拳法還是楊斌的曾祖父傳給他的。楊斌祖上自清朝初年起直至其曾祖父,都是在大運河上跑船的,按老話講,就是“漕幫”中人。為了應付跑船途中種種不測,其祖先便學了些拳腳功夫。經過十幾代人去蕪存菁,流傳下來的拳法殺傷力甚是強悍,極具實戰價值。只可惜解放後因破四舊、文革等因素,楊斌的曾祖父沒敢顯露這套拳法,因此楊斌的祖父和父親都不曾習練,直到改革開放後,楊斌的曾祖父見他勤於鍛鍊,是個練武的好苗子,才將這套拳法教授於他。練得這套拳法後,楊斌經數年摸索,又無師自通地將自己的內力融於拳法之中,威力足可裂石分金,端得是勇不可當。自初中開始,打遍北城區各校無敵手,在錫城各中學頗有名氣。
一套拳剛打完,徐老闆從門口透出頭來向他喊道:“面好了,來吃吧!”。
“好勒!”楊斌收拾拳腳,做了幾下伸展運動,用紮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汗,走進小店,坐下就吃。而王阿公正和其它幾個爬友在吹牛聊天。
“王阿公,我爺爺還沒上來嗎?”三口兩口吃完面,楊斌擦了擦嘴,問道。楊斌的祖父是個退休沒幾年的老幹部,退休後無所事事,除了麻將便沒有其它娛樂,實在無聊,便學著孫子爬早山。老年人起得都很早,楊斌常常能在山頂碰到他,今日未見,才有此問。
“還沒呢!昨天下山時他和許阿公幾個約好晚上搓麻將,可能玩得比較晚,今天估計不來了。”王阿公聞言回答道。
“那您如果看到我爺爺,麻煩您跟他說一聲,我先下山了!”說完,楊斌跑出店門,從小店旁邊的臺階一路奔下山去。
第二章 晨間對話
回到學校門口,還未到七點,操場上已是滿滿當當的人。錫城師範學院有個非常獨特的制度:除週末外,學生必須在每天早上七點十五分之前將一張貼有照片並寫明班級、姓名的卡片放到操場盡頭一體育老師面前的袋子裡。
之所以要做如此規定,也許是出於在校學生都是將來的人民教師,必須讓其養成早起、守時的良好習慣的緣故。但不管校方如何良苦用心,對此絕大部分大學生都是怨聲載道。不過,再怎麼抱怨這卡還是每天要交,於是往往有人為了睡會兒懶覺,就託同宿舍的哥兒們代為“交”卡。至於會不會被守著袋子睜大眼睛嚴防作弊的老師抓個正著,就全憑個人本事了。
楊斌宿舍裡總共八個鋪位,除去一位美術系大專生尚未到報到時間還未出現外,其餘七人連同楊斌在內都是99級中文字科1班(簡稱99中本1班)的大一新生。
其實稱“師範中文”並不嚴謹,正確的名稱應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才對,不過此名稱多少有些拗口,於是入學沒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