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1/4 頁)
卻說那姜子牙自從被紂王封為下大夫之後,一直在朝歌城中留用。卻不想妲己為報琵琶精之仇,陷害姜子牙欺君,紂王要拿姜子牙問罪,姜子牙只好逃到西岐,日日只在渭水垂釣,如今已經有三年了。
這渭水畔有一樵子,名叫武吉,時常見到姜子牙,日子久了,倒也混得爛熟。
這天武吉往西岐城中來賣柴,市井道窄,將柴換肩時,一邊得柴掉了下來,那扁擔跳起,將旁邊一個行人打在耳門上,當場打死。正好姬昌出行,便問何故,知道緣由之後,雖然是誤傷,也要抵命,隨即就在南門畫地為牢,豎木為吏,將武吉禁於此間。
天下諸侯,東、南、北連朝歌俱有禁獄,惟西岐因姬昌先天數,禍福無差,因此人民不敢逃匿,所以畫地為獄,民亦不敢逃去。若是走了,文王演先天數,算出拿來,加倍問罪。故曰“畫地為獄”。
武吉禁了三日因思念母親,放聲大哭。散宜生便奏告文王,放武吉歸家,以辦養母之費,棺木衣衾之資,事畢再來抵命。
武吉回來之後,遇到姜子牙,姜子牙便問為何幾日不見,武吉將打死人之事說罷,姜子牙道,“此小事耳。”
武吉也是個有福緣得人,馬上從這幾個字明白了許多,哀哭拜求姜子牙,願意拜姜子牙為師,救他一救。姜子牙便教了他一個法子,說是可以躲過文王的神算。
過了幾月,散宜生便稟告文王,武吉逃走。文王本來已經忘了此事,現在聽說了,便起了一卦,算出武吉懼刑,已自投萬丈深潭而死。
半年後,姬昌同眾文武去郊外踏青,忽然看見一個樵子走過正是武吉,便讓人將他抓來問個明白,武吉見到文王,不敢隱瞞,將姜子牙之事道出。
散宜生馬上道賀,道是賢人至矣。姬昌派人前去請姜子牙,卻說與道友外出了,姬昌只能悻悻而歸。
過得幾天,姬昌選個吉時,帶了滿朝文武,再往磻溪而來。來到申公豹居住之地,姬昌讓士卒遠遠駐紮,恐驚動賢士。自己親自進入茅屋,與姜子牙縱論天下大勢,申公豹毫不含糊,說來頭頭是道,姬昌大喜,便邀請姜子牙出山,姜子牙推辭不過,只得應允。回到西歧,文王便封姜子牙為丞相,總攬政務要事。
姜子牙為丞相後,將西岐治理的緊緊有條,百姓安康。與此同時姜子牙還一直在做這,戰爭的準備。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是死在了朝歌,而且也沒有人不希望坐那萬萬人之上的寶座。因此,姬昌對此也並沒有表示什麼不滿。
第一第二十九章 聞太師十諫紂王
再說那聞仲聞太師征討北海數年,終於功成歸來。滿朝百官在黃飛虎等人的帶領下,前去迎接。聞太師眼光在這些同僚身上掃過,卻發現少了許多人,大為驚訝,忙問原因。
百官見回來了聞太師,便如有了主心骨一般,你一言我一語的將朝中這些年發生的事說了一遍。
聞太師越聽越怒,只急得當中那一隻神目睜開,白光現尺餘遠近。命人擊鼓鳴鐘,催紂王上朝。
紂王原本在壽仙宮中和妲己作樂,文的鐘鼓之聲,雖然不悅,但礙於朝規還是強忍著怒火前去上朝。登得大殿,紂王道:“有奏章出班,無事朝散?”
左班中聞太師進禮稱臣道:“臣有疏,將本鋪展御案。”紂王覽表,見洋洋灑灑近千言也。
“具疏臣太師聞仲上言,奏為國政大變,有傷風化,寵淫近佞,連治慘刑,大於天變,險憂莫測事。
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己憂,而未嘗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得舜禹稷契咎繇,而眾聖輔德,賢能使職,教化大行,天下為治,萬民皆安,仁義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乃王者必世而後仁之謂也。
堯在位七十載,乃遜位以禪虞舜,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舜知不可遜,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法,所作韶樂,盡善盡美。
今大王繼承大統,當行仁義,普施恩澤,愛惜軍民,禮文敬武,順天和地,則社稷奠安,生民樂業。豈意陛下近淫酒,親奸倭,忘恩愛,將皇后炮手剜睛,殺子嗣自剪其後。此皆無道之君所行,自取滅亡之禍。臣貢陛下痛改前非,行仁與義,速遠小人,日近君子。庶幾社稷奠安,萬民欽服、天心效數順,國祚靈長,風和雨順,天下享承平之福矣。臣帶罪冒犯天顏,條陳開列於後:
笫一件拆鹿臺,安民心不亂。
第二件廢炮烙,使諫臣盡忠。
第三件填蠆盆,宮患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