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才四歲半還不到五歲!是一個真正的寶寶!
(花小胖:以後說“我還是個寶寶”的時候,再也沒有心理壓力了!)
手腳並用地爬上圈椅,花小胖站在上面,探著身子伸長裡手臂拿起一隻倒扣的茶杯,提起一旁的水壺倒水喝。恰好此時大哥進來看到了,急忙走過來接過她手裡的水壺,倒了水給她。
花小胖咧著嘴對著陳笑了一下,說:“謝謝大哥。”然後才接過杯子喝起來。喝完一杯水,花小胖把杯子放回原處,對坐在另外一邊椅子上的陳問:“大哥,娘和弟弟什麼時候回來?”
三天前春闈放榜,譚氏今早說名單可能已經到了縣裡了,正好家裡米不多了,她就包上兩本書打算送到當鋪當了換錢買米,連帶問問春闈名單。
其實,以前家裡沒這麼困難的,困難到要噹噹換錢才能買米。
譚氏的父親,也就是小胖的外祖父叫譚耀祖,家中小有資產,在30歲上中了舉人,後來連考了三次都沒考上進士,連同進士都沒中,就乾脆不再考在自家辦了一間私塾,教書育人,在附近的村鎮上也算小有名望。
譚氏是譚耀祖唯一的一個女兒,恰好在他舉試當天出生,所以譚耀祖對這個女兒是疼愛有加,不止教她讀書認字,甚至在她還在襁褓時就放出話去:我譚耀祖的女兒不嫁人,只招婿。
即便入贅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但是依然有很多人趨之若鶩,一來譚耀祖十分有名望,二來家中資產頗豐,第三個就是,譚氏長得漂亮啊,不說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也是整個縣城屈指一數的美人了。
因為譚耀祖太過挑剔,對於那些打算來當上門女婿的人左挑右選,不是嫌棄人家長得不夠標緻,就是嫌棄人家書讀的不好,要麼就是嫌棄家裡累贅一大堆,總之各種不滿意。
這樣拖來拖去的,就拖到了譚麗娘十六七歲。譚麗娘自己不著急,她娘李氏急了,沒少跟譚耀祖吵架。
直到有一天,譚家門上來了一個十七八歲左右的小夥子,長得乾淨標緻,一身的文人氣質。見到譚耀祖後就拿出了一塊玉佩。原來,譚耀祖當年考舉人的時候,結識了一個大他兩歲的兄長,不知是氣場相似還是別的怎樣,兩人一見如故,又說起家中都有懷孕的妻室,兩人就交換了信物,約定等孩子出生,若是都是男孩或者都是女孩,就讓兩個孩子義結金蘭,若是一男一女,就指腹為婚。
譚耀祖中了舉人得了嬌女後,一時激動就忘記了這個一時衝動定下的約定。而陳兄長大概是落榜了,此後再無音訊,時間一長,譚耀祖也就忘了這回事了。直到此刻陳士梅找上門來,言說他的父親的確是舉人落榜了,落榜後鬱鬱寡歡,久病無醫,在他三歲時撒手人寰,是他的寡母將他養大供他讀書,前年他的母親操勞成疾,病逝了,臨終時將玉佩交給了陳士梅,讓他帶著玉佩來找譚耀祖。
按下譚耀祖如何慶幸女兒尚未婚配自己沒有失信於人和如何考察了陳士梅的學問人品的過程不提,總之最後就是,陳士梅入贅了譚家,嫁給了譚娘子。
婚後夫妻兩人恩恩愛愛,先後生下了兩男兩女四個孩子。陳士梅也因為有了岳家的助力和譚耀祖的指點,成婚第二年參加鄉試就一舉考中了秀才,三年後又考取了舉人。在家苦讀了兩年後,陳士梅信心滿滿地赴京了。結果自然是,落榜了。落榜後陳士梅回了一趟家,待了不到一年,大概是覺得家中鬱悶又或者是被外頭的風景勾了心,就以遊學的藉口又走了。
彼時大姐譚陶陶和現在的懷宇差不多大,大哥陳懷宇正是呦呦的年級,呦呦剛剛學會扶著人走,而小弟懷瑾還在譚麗孃的肚子裡沒有生出來。哦,那個時候的呦呦,也還是原來的呦呦,並不是種花家穿越過來的這個。
而變故,也正是這個時候開始發生的。
陳士梅離開後四個月,懷胎八個月的譚麗娘不小心摔了一跤動了胎氣,拼盡了力氣生下來一個兒子。俗語說:七活八不活。好在譚家捨得花錢,各種好藥材好補品吃著,總算把孩子養活了。雖然養活了,可是因為先天不足,所以看著總是比同齡的孩子小一些。
而譚麗娘也因為難產大出血,從此以後無法生育。譚氏的娘心疼她,讓她坐足了雙月子。一直到娘兩個出了月子,送給陳士梅的信也沒有得到迴音。孩子滿週歲的時候,譚耀宗給孩子取名:懷瑾,陳懷瑾。
說起來,譚麗孃的四個孩子都是譚耀宗給取的名字,而且都很有典故。大姐陶陶,取自《詩經·王風》,君子陶陶,左執翿,右招我由敖,其樂只且。大哥懷宇,出自《九章·涉江》,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