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3/4 頁)
叫來,等容媽媽來了,讓她挑了兩個老成的大丫鬟過來,再挑十來個小丫鬟。容媽媽出去一陣再回來,帶了十二三個人。呦呦和穀子一起挑了,先挑了兩個年紀的一點兒的,又挑了六七個小丫頭,並不說是幾等,只讓她們跟著容媽媽和京城來的李媽媽一起學規矩。
半個月後這些丫頭再出現在呦呦面前,規矩禮儀就都是上等的了。兩個大丫鬟隨著四喜和穀子改名叫了五福和麥子,從此就跟著四喜和穀子一起伺候呦呦了。
作者有話要說: 螃蟹真好吃啊。就是不太好扒,太慢了,一頓螃蟹吃了一個半小時。
提前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希望每個寶寶都能快快樂樂團團圓圓,如果不能和家人一起過,也要打個電話喲。
☆、第一五八章
第一五八章
挑完了丫鬟讓人下去學規矩了; 穀子重新添了茶水點心在炕桌上; 見夫人又握了一卷書開始看,就默不作聲地退了出去; 在門口一邊做針線一邊等吩咐。
等到穀子出去了,呦呦就把手裡的書放下來了。她並沒有真的看書,不過是握著一卷書坐著裝裝樣子罷了。她靠在迎枕上; 目光卻落在厚重的玻璃窗上。
呦呦有一段時間很是好奇; 怎麼這個世界玻璃這麼普遍,不是說一直到了雍正年間玻璃才從西洋傳入中國,而且還都是貴族使用的; 被普及到普通人家恐怕都要到建國時期了。可是呦呦記得他們在櫟陽,住在鎮子上的時候西院就是玻璃窗呢,雖然不夠透明明亮,但是真的擋風保暖。
不過; 不論玻璃是如何進入的大鴻朝,又是如何被普及開的,呦呦才不管那些; 她自己有的用就是好的。
現在的呦呦想的不是玻璃的事情,她是透過厚重的玻璃窗看出去; 外頭的雪已經越來越厚重了,院子裡的水缸沿上已經積了差不多一寸厚。若是在冬天的京城; 看到這麼大的雪,呦呦說不定還要嘆一句“瑞雪兆豐年”,可是這裡是嘉峪關; 現在是三月。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依呦呦看,這嘉峪關也好不到哪裡去。
只是這雪越來越大,而且起了風,西北風呼嘯著拍打著玻璃,聽著就讓人心寒。也不知道蕭沐仁走的時候穿了多少,會不會冷,估計野外也沒什麼吃的,帶的乾糧只能就水咽,水怕是都已經涼了,想想就讓人心疼。現在學越下越大了,也不知道返程了沒有。這麼大的風雪,路上一定不好走。
“穀子!穀子!”呦呦朝外頭喊。
穀子立刻撩簾子進來,“誒,夫人,夫人有什麼事?”怎麼聽著語調慌慌張張的。
“去告訴小廚房,熱水備著,爺回來說不定要洗洗。”呦呦說著掏出一塊懷錶看了看時間,才申時,下午三點的光景,因為外頭下著雪又颳了風,天色早早就已經暗下來了。
“晚飯等爺回來一起吃,先準備兩樣熱粥去,要一直滾著才好。”等人回來先喝上一碗熱粥暖了身子,然後才好吃別的。
穀子一一記下來,表示一會兒就去廚房,然後想了想還是勸了呦呦一句,“夫人還是要按時吃飯才是,不然餓到了爺回來也不會高興的。”
“再說,再說。一會兒讓舅爺不用過來,晚飯直接送去。”呦呦敷衍了兩句就揮手讓穀子下去了,穀子知道犟不過她,只好先退下去,等到吃晚飯的時候再說。
如此吩咐下去了,呦呦再往外看,雪似乎又大了些,被風吹的左右激盪,時不時還捲起地上的雪花吹出個旋兒。玻璃窗上映出自己的影子,昏昏暗暗,看不清面容。
呦呦轉回頭看拾起桌上的書接著往下看,卻看不安穩,看兩行書就瞅一眼窗外,翻一頁過去,就張望一下。等到她發現一刻鐘過去,書本卻仍然只看了兩頁,最後乾脆放了下來,不看書了,改抄寫心經。
以前心不定的時候,呦呦就習慣抄寫佛教,《心經》和《地藏經》是最常寫的兩本。
這個習慣是從蕭沐仁失蹤的訊息傳來開始養成的。在那之前,呦呦覺得自己只是把蕭沐仁當做玩伴,如果成熟一點說,可能主要是當做一個合適的結婚物件。也是在那次開始,呦呦才發現自己是在乎蕭沐仁的,雖然無法跟家人相比,但是除家人之外,她摸著心底自問,確實蕭沐仁的地位最重。
抄寫完一遍《心經》又一遍《地藏經》,看看時間已經是申時末酉時初了,外頭天早就暗了,就是房裡穀子也早就送了燈進來,可是蕭沐仁還沒有回來。
“外頭雪多厚了?”呦呦寫完最後一個字,落了筆,看向一旁的穀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