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3/4 頁)
。不光咱們自家人都人手一冊,還可拿去國子學送友人。”這是期待得已經小臉通紅的崔希。
正在聽璃娘稟報西市新茶肆籌備情況的王玫聞言微微一笑:“恐怕印了八千冊仍不夠罷。光是咱們自家親戚,便是買了上百冊都覺得不足呢。”據她所知,就連鄭夫人與真定長公主都早就打算買上幾十冊,說是到時候留給下一輩的小娘子、小郎君們習字用。崔家如此,其他高門世家自然也不會錯過。說不得還須得出限購令,先滿足外地舉子們的購買需求再說,或者臨時再加印。畢竟這些人在長安城待的時間也不會太長,總不能讓他們雙手空空、失望而歸罷。
“什麼時候,若咱們家的茶也能引起這般轟動便好了。”崔蕙娘不由得道。
王玫笑道:“已經很不錯了。自從外地的舉子們入京,茶肆的生意便好了不少。蕙娘,你仔細看看這賬上的流水。若是茶樓建起來,文人雅士們也有了聚會的好去處,想必茶肆的生意便會更好。我還想著,是不是再買個三進的宅院,專門用作開文會。”茶樓走的是中低端路線,而私宅面向的是高階市場。前者只提供茶水、抹茶點心及菜餚飯食,後者則提供烹茶、煮茶的場地,友人小酌的美酒佳餚,大文會所需的宴席等——當然,恕不提供家伎之類的服務。
“我的嫁妝中倒是有座宅子,但畢竟不太合適……我想在曲江池附近幾個裡坊中再購一座新宅。”曲江池附近向來是人流來往的勝地,士子們也很喜歡在附近吟詩作賦、互相唱和。若有個舉行文會的好去處,相信那些出身尚可的文人也不會吝嗇,省得他們只能去寺觀或者自家宅邸,吃食、景緻都無法選擇。
璃娘聽了,心中立即盤算起來,笑意越發濃了:“還是娘子的主意多,此事十分可行。儘管交給奴便是了,過幾日保管尋個好宅子來。只可惜,也不知趕不趕得上郎君得狀頭之後的風光。不然,只消讓郎君去茶樓、私宅與友人聚幾回,名氣就傳出去了。”
“手腳儘量快些,趕在曲江芙蓉宴前後也是好的。”王玫便道,“今歲省試考得遲,曲江宴須得三月中下旬呢。”若是能有個合適的宅邸,只需將裡頭佈局改動一二便可了,其實比茶樓還不費功夫。
崔蕙娘眨眨眼:“叔母,咱們能不能再建個小娘子們玩樂的宅邸?以前只能去彼此家中做客,時刻都須得顧及著長輩,說話頑耍遊戲都很是拘謹。若有個陌生而又可信的去處,大家也都能鬆快一些。”
王玫十分讚許,心裡更是驚喜,不禁含笑頷首:“蕙孃的想法很是不錯。璃娘一併再找一找,能遠眺曲江池美景者最佳。不過,這宅邸可不能輕易開張,還須得再仔細想一想都做些什麼營生才能盈餘。既然是蕙娘靈機一動,不如便交給你繼續完善如何?往後經營也都歸你管著。”侄女突然開了竅,往後大概便能生活無憂了。既有博陵崔氏培養出的大家風度與政治嗅覺,又精通經濟庶務,足以支撐一個家族。假以時日積累了經驗,作為冢婦亦是綽綽有餘。
“好。”崔蕙娘脆生生地應了,又拉著崔芝娘一同商量起來。
這廂說得越發高興,另一廂晉王李治、崔淵、崔渲等人遙遙望著書肆前的盛況,也難掩喜悅之情。如此人頭攢動的熱鬧情形,已經可堪比省試發榜的時候了。在這間茶室中的每一個人的名字也傳得越來越廣,儼然已經是書法之道中難得的才子。而隨著這群文士自長安回到故鄉,他們將更廣為人知——甚至這些摹本冊子流傳下去,他們還將青史留名。
或許最初,他們聚在一起滿懷熱情地耗費精力與時間只是為了興趣,只是為了一睹名家真跡,只是為了磨練自己的書法技藝。但事到如今,他們所學到的、所獲得的,比他們預想中的更多。
晉王李治亦不例外,因為他也是其中一員。他的書法在這群才子中或許不顯,但也並未被淹沒其中。以他的年紀而言,這已經是十分難得之事了,也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摹本之事或許並不如魏王李泰主持編寫《括地誌》那般引人矚目,但所得的名望卻絲毫不下於他。而且,這種名望的積累並不是一朝一夕澎湃洶湧而來,而是長年累月不斷累積、不斷髮酵,也不至於會引起兩位兄長的注意。同時,他也獲得了一群對他忠心耿耿的臣屬。野心逐漸在他心底膨脹,隱忍的性情也正在不斷地打磨著他的智慧。
“下一冊何時開始?草書、秦篆還是漢隸?”
“之前還覺著每日都累得幾乎不想再參與了,如今卻迫不及待想早些繼續下去。”
眾人皆是雙目炯然發亮,時不時開懷大笑。成功讓他們幾乎忘卻了勞累,李治、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