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1/4 頁)
要想解決溫度過高散不出去的問題,唯有兩種辦法。
第一種辦法是更換導熱性更好的材料; 但還需要兼顧耐高溫的性質,這樣的材料壓根就不存在,耐高溫的材料勢必散熱性差,想要二者兼顧,除非來了神仙。
第二種辦法是為那些需要保證溫度環境的裝置加入足量的冷卻液,且不談有沒有冷卻液能夠擋住那一瞬間的高溫,就算有,冷卻液的重量該如何控制?
火箭與載人航天飛船的重量都是有限定條件的,一旦超標,那絕對完蛋,恐怕飛一半就飛不動了,華國那個野心勃勃的鄰居就用自身血淚史詮釋了飛一半就沒動力的悲劇。
種種跡象表明,他們貌似走入了一條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死衚衕,俄聯邦那邊的專家學者們忙活了一個月,將原本完好無損的火箭與載人航天飛船給改得破破爛爛,填滿各式各樣的補丁,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最終,有一位來自聖彼得堡大學的從事計算材料研究的教授提出了看法,“要不去找華國水木大學的衛教授試試?衛教授的那位學生,就是在隆德大學從事計算材料研究的尼森教授或許也有這個能力。不過涉及到計算材料的生產研究,只有華國有這個條件。”
這個想法一經提出,立馬就收到了大多數人的抨擊。
俄聯邦同華國的關係一直都很微妙,俄聯邦雖然已經改朝換代,但歷史遺留問題就擺在那兒,誰能忽視得了?
而且俄聯邦的科學技術一直都領先於華國,現在被華國彎道超車,他們能想到的唯一一種保全自尊的方式就是裝作雲淡風輕,現在卻要求他們去求助華國,他們的臉該往哪裡放?
要知道華國也參與了這場航空競賽,他們與華國之間是競爭對手的關係。
俄聯邦的專家學者們緊守著自己最後的倔強,打死都不會像華國低頭,依舊抱著那個被修得滿是補丁的火箭與載人航天飛船死磕。
……
另外一邊,美聯邦順利地將人造生態圈以及六名志願生活在火星上的志願者‘投送’到了火星上,承載運輸任務的火箭在火星周圍順利解體,化身成為一堆太空垃圾。
從火箭上投下的太空艙經過一陣高強度的震動之後,順利著陸,那些登陸火星的志願者以及宇航員經過短暫的迷惘與眩暈,很快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去。
華國的‘短跑健將玉兔號’不斷地往返於地月之間,連同‘大力士月桂號’一起,將高新技術研究院聯合科工院攜手製造的‘月宮號’連同數十個‘月面實驗艙’送到了月球上,成功完成對接工作,開始了一系列的自動監測。
同時,那些月面勘測車採集到的地質資料連同緊急供能車採集到的氣候資料也透過剛剛運轉起來的對月衛星系統傳遞到對地衛星系統上,又由對地衛星系統傳送到位於京城的航空太空梭發射控制檯中。
這份資料被擷取的可能性很大,但洛書文有絕對的自信,絕對不會有人能破解開這些資料,因為衛星上所有蒐集到的資料都會經過編譯器的處理,然後才會傳送回地球,如果沒有原始碼編譯破解器,他做不可能順利破解。
唯有‘負重長跑健將嫦娥號’依舊奔波在地球與太空之間,細細密密地織著那張由衛星組成的網。
原先華國一下子放飛那麼多衛星的時候,國人都高興了好一會兒,可華國的衛星彷彿放個沒完一樣,隔三差五就放十來個衛星上去,老百姓已經由剛開始的震驚轉變為現在的無所謂了。
只有小學數學老師整天帶著學生們統計華國最近一共放了多少顆衛星上天,這還僅僅是為了鍛鍊學生們的計算能力與統計能力。
火星上的衛星發射完畢之後,很快就派上了用場。
從那衛星上傳回地球的那些略帶雪花的畫面中,洛書文與衛添喜清晰地看到火星上時不時就颳起陣陣風暴,美聯邦投到火星上的那個太空艙周圍已經佈置了許許多多的東西,尤其是人造生態圈,佔據了將近四百平方米的距離,美聯邦挑選的那些志願者整天都在太空艙與人造生態圈中活動……衛添喜與洛書文看著都覺得無聊。
如果能一直這樣風平浪靜的無聊下去,那還好,可問題是火星上突然颳起了季風,那人造生態圈直接被季風吹得翻了個面兒,就和倒扣過來的甲魚一樣,甭管那些宇航員和志願者怎麼想辦法、怎麼使勁兒,就是翻不過那個面兒。
甚至因為重力不同的緣故,那些宇航員一蹦一蹦地跑到人造生態圈旁邊,用力一推,預想中那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場面並沒有出現,反倒是將自己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