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頁)
頭味道老棒了。
慕清雖然不會燒,從小卻是看了不少。
慕爸爸自己也會鞣製兔皮,慕清雖沒自己親手試過,大致流程是知道的。
甄家村靠山面水,這裡的人靠山吃山,有時候會去山裡打些獵物,甄二郎也跟著村裡的獵戶學了點鞣製動物皮毛的本事,只是手法十分粗陋,慕清站在一邊看不停的說:“輕點,輕點,要從皮的頭部向臀部順毛根刮。”
雖然她不知道這原理是什麼,但是她爸就是這樣做的,她也這樣指揮甄二郎。
甄二郎十分聽話,聽著指揮。
那頭,慕清已經讓甄香草將兔肉拿去紅燒了。
□□斤中的肥兔子,去掉皮和內臟還有六七斤重。
讓慕清動手做,她可能不會,但說到吃,從小在慕爸爸耳濡目染下長大的她,說起各種菜做法的理論知識,那可是熟練的很。
誰讓慕爸爸一進餐館,不論吃到什麼菜,首先就開始侃侃而談這道菜的做法,然後就回家嘗試複製,複製成功後,就會洋洋得意的和家裡孩子們炫耀自己是如何聰明絕頂的將這道菜做的如此美味好吃的。
所以說到做兔肉,慕清興致勃勃,指揮甄香草:“這一塊,切成小塊,放在瓦罐裡,燉湯;這一塊,紅燒;這一塊,就做個冷兔肉吧。”
等到要做的時候才發現,廚房的調料十分有限,別說未來的各種陳皮八角等香料了,就是紅燒兔肉時要放的糖都沒有,糖在這個年代可是個精貴物,價格比鹽還貴一倍呢,且沒有白糖,只有黑紅糖。
除了大蒜頭和姜,就只有個鹽和極少量的一層豬油。
這個時候的菜籽油還叫蕓薹,因為菜籽油裡含有芥子鹼、單寧等化學物質,都有一定的毒性,故而在古代,菜籽油都不作為食用油,只用來制絹布。
日常食用油都是用動物油。
可平常老百姓家,每日能吃到兩頓菜糊糊就不錯了,哪裡有動物油吃?
原本想指揮著大顯身手的慕清:“……”
看著黑陶缽底的那點豬油,還不夠她炒兩個菜的。
慕清揮揮手:“燉湯吧,燉湯,裡面放些菌子,剩下的先放著。”
於是甄香草將一塊一斤多重的兔肉切成一塊一塊放入陶罐裡,切上薑片和蒜頭放在爐上小火燉著。
慕清回到房間後,就立刻進入種植空間,看看自己空間內有哪些能吃的東西。
能吃的東西多著呢,裡面十畝地,全部分成了一塊一塊的小方格,密密麻麻全部種滿了各種農作物。
有她第一次種植的大蒜,這東西沒用,這裡有。
高產量花生。
她記得花生直到清朝乾隆時期還是作為貢品的,直到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才全面推廣開,成為農家家家戶戶餐桌上都有的食物。
高產量玉米。
好像是明朝才傳入華國?
還有其它各種亂七八糟的農作物,連辣椒等調料都有。裡面的辣椒全都是那些農學家搞出來的變異種,有五顏六色的,有變態辣的,還有大小隻有枸杞子那麼大,甜辣的。
她又在裡面找到一顆宛如盆景一樣的青檸樹,青檸樹結出來的青檸很小,只比鵪鶉蛋稍大一些,酸甜清新。
以前她都不知道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反正那些教授們種了,她就順便採集了資料,種了一顆在空間裡,反正又不佔地方,還能給種植系統充電能量波。
沒想到此時居然派上用場了。
她摘了幾顆兩顆青檸和幾顆甜辣的小紅椒出來,讓甄香草去灶下燒火,自己將兔肉切丁,做了一盤甜辣口味的麻辣兔肉,又切了一顆小青檸擠出汁放在肉裡,剩下的青檸皮,她一起切成末扔進肉裡去除肉腥味。
甄香草在灶下燒火,並不能看到慕清的動作。
前面說過,慕清是會做飯的,只是極少做。
她在炒麻辣兔肉的時候,火嗆的紅辣椒香辣香辣的,甄香草從未見過辣椒,可是那味道又太香太好聞,讓她想聞的同時又受不了那個辣味,結果被嗆的一直咳嗽。
院子裡的甄二郎甄三郎甄四郎他們全都聞到了這股又香又辣的味道,紛紛朝廚房看了過來。
這味道有點像茱萸和花椒的味道,可又不像,比茱萸和花椒更辣些。
甄三郎將山羊趕到羊圈裡,他本是不知道今天有兔肉的,但看二哥在清理兔皮,再聞這香味,就知道今天有兔肉吃了,饞的直吞口水。
他們根本不管那辣味到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