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3/4 頁)
的糧食、白銀,甚至是絲絹,就完全超過了以前他在瀛洲收的那些。別提今年,量更大了,朝廷所需的那些,半月收齊完全沒有什麼問題。
旁的幾個州縣看著他羨慕得都恨不得請他去喝茶,好問問這裡頭有沒有什麼油水好撈。
油水麼,沒有。
梁又鋒不過是隱晦提點了他們幾句:“海商再過幾年絕不會只有崇明教一家。”
至於還會有誰?
老百姓有多少人能夠參與其中,那就是這些知州知縣要去打聽甚至安排的事情了。
有點盼頭,眾人羨慕還是羨慕,也明白過來,接下去如何在第二個或者第三第四個海商引裡頭搶佔一點好處,那才是個重中之重。
轉頭這群知州知縣跑東跑西去折騰,那又是另說。
瀛洲知州崔嵩原本和梁又鋒關係是真的點頭之交。
兩人身世是天差地別。
崔嵩苦出身,日子時常過得緊巴巴。身為一名知州,平日在衙門的硬開銷著實巨大,他是有些負擔不起的。要不是新皇上位,給漲了月錢,他恐怕真的會思考要不要把衙門賣了轉頭重建一個小衙門。
瀛洲有錢,他沒錢。
現在日子好過了,梁又鋒這個被他“擠走”的知州也過得不錯,兩人關於改造暗街有共同的話可說,一來二去話多了點。
這回關於海商引,他也感興趣了。
崇明教怎麼都在他那兒弄了個酒肆,從崇明教的關係來講,他和梁又鋒就是異父異母的親兄弟了。
當然,這個極為冷的玩笑話只在他腦中一閃而過。
這回休沐,兩人就約在瀛洲酒肆吃飯,順帶就聊關於海商引的事。
海商引不過是個憑證,朝廷說發就發,說還沒到時候就還沒到時候。
誰都沒法輕易揣測到陛下到底決定何時發海商引。
但崇明教出海多次,肯定是有些經驗以及可取之處的。
“瀛洲商人也多。還有商會。”崔嵩這般和梁又鋒說著,“您說這船是先造起來好,還是回頭等拿了海商引再造?”
崇明教早就開始造船了,沒有海商引,他們也會出海的。
現在各地衙門管得嚴,老百姓蠢蠢欲動,沒敢直接造船而已。一旦有人開始造船,發現沒人攔著,一定很快沿岸都開始造船。
梁又鋒聽著他的話,喝了口小酒:“這錢是賺不夠的。先出海的就一定能搶著好的了麼?人家回頭好的指不定還是留給崇明教的人。”
這就是崇明教先出海的優勢。
崔嵩想著是這個理。
“梁大人怎麼看?”崔嵩覺得梁家訊息靈通,恐怕比他知道得多一些。
梁又鋒其實挺欣賞崔嵩。
寒門出身到這地步,不容易。
他沒和別的人說,卻是和崔嵩細說了兩句:“大家搶著想要出海賺大錢,你怎麼不想想,賺他們的錢呢?”
崔嵩疑惑。
“木頭。”梁又鋒說著,“造船誰不要木頭?鐵。要不要?麻繩,要不要?船帆,要不要?”
崔嵩一拍腦門。
他忙起身朝著梁又鋒拱手:“梁大人不愧是梁大人,在下自愧不如。”
“哎。”梁又鋒擺手,“你要是有心,這些提早備起來,也防著百姓加價。”
崔嵩點頭:“是這個理。”
作者有話要說: 我趕上了!!!(破音)
第125章
崔嵩不是世家子弟; 便想著憑藉雙手,自己開創一個富裕人家。
他得了梁又鋒的話; 回去的時候便和妻子商量了下,從家中取出了部分錢; 準備動用到材料這一塊中去。他為官多年; 死摳也是摳下了點餘錢的。
不是沒有聰明人想到這一點; 但造船所需要的東西太多; 不多崔嵩一個; 也不少他那麼一個。
沿海從原本貧瘠的沙土地,轉眼就建上了碼頭; 再轉眼就平地高起,有了不少人聚集在這裡,做起了這樣那樣的生意。
沒法出遠海沒有關係; 捕魚也沒給攔著。
不過入了冬,朝中遲遲沒個訊息,眾人也就回去鬧騰自己過年的事。
崇明教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湊在一起,和自家教主一道熱熱鬧鬧過了一個年。
火炮滿天,笑靨如花。
舒淺看著這眾人,高興得笑彎起了眼。
酒杯在懷,甜得她喉嚨都覺得有點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