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秋(下)(第2/2 頁)
據了緬甸稻米出產的七成以上,遠高於中游地區,如同湄公河三角洲一樣,後者若不是有華人進駐開發,估計現在也還荒著”
略微停頓了一會兒這才繼續說道:“我會按照密議扶持莽龍在阿瓦城繼位,同時在中游兩百萬人口中施行與孟養宣慰司一樣的政策,徹底施行郡縣制,不過還是保留其寺院”
“興辦學校,教授其漢語,頭十年不會設定軍隊,全部由我軍代管,然後從學校、軍校慢慢組建緬人自己的軍隊,上述六大城堡每城進駐一個大營就行了,官府機構暫時也由王府人馬進駐”
“這些年我們也培養了一些緬人以及會緬甸語的克欽人、撣族人,放進去直接用就是了”
“水師主力全部轉到阿瓦城附近”
“最關鍵的還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滇南直屬於我府的農戶約莫十二萬戶,我準備遷徙一半到那裡,那裡是荒無人煙之地,緬人、孟人、阿拉幹人也不會有太多戒心”
“遷徙的農戶中,以會說漢話的漢人、回人優先,再輔以有孩童在我府學堂、軍隊的土人民戶即可,滇南土地貧瘠,又開發了上千年,一遇到旱季就是民不聊生之時,遷到肥沃溼熱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帶也是好事”
“這樣一來,緬甸國的三大部族都不會多心,當然了,三角洲地帶遠不止能承載這點人口,眼下我軍的水師壯大了,需要前往南洋、廣東、廣西一帶吸納人口”
“再就是撣邦高原之事,不瞞諸位,刀顢頇就是本王在這幾年可以扶持起來的,不過本王眼下也打不準主意”
“是保留高原南部撣族人的地位,還是將其徹底滅了佔據之?”
劉元初說道:“職部是負責此地的,若是放在以前也是沒有主意,撣邦高原南部是撣族人最多之地,初步估計有百萬之眾,孟養、孟密、木邦三地加起來也沒有這麼多人”
“山地,有這三個宣慰司、宣撫司足夠了,再多了也是難受,交通不便,很難管轄,職部建議既然要收攏人心,乾脆趁著刀顢頇與波塞耶大戰之時將其滅了,然後將一半人口遷到伊洛瓦底江中游來”
“一半人口也有五十萬,用撣族人來制衡緬人也算是一箇中上之策”
“可是那樣的話又如何向高原普通百姓交待?”
“王爺,暗中讓我們計程車兵扮成波塞耶的人參與戰鬥就是了,不用別人,讓張五所部執行就是了”
“或者在刀顢頇與波塞耶兩敗俱傷之時介入,按照戰力,還是波塞耶更強,但此時由於孟人、阿拉幹人的入侵,波塞耶的戰力就要打個折扣,我等再介入也是順理成章”
“然後在東枝設定宣慰司,由刀顢頇入駐,管轄南撣邦,不過還是要將一半人口抽出來歸屬於大王直接管轄”
“而波塞耶則帶著殘部回到阿瓦城,讓其駐紮在密鐵拉就是了,此城我軍可暫時不入駐,或者乾脆將波塞耶封為副王,讓其管轄整個密鐵拉總督轄區,我相信他還是願意的”
張七點點頭,“很好,就按此辦理,至於清邁那邊,我倒是很有興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