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孫堅發跡(第1/1 頁)
朱儁撤到汝州地界之後,一邊整頓兵馬,一邊上奏朝廷,奏請潁川附近的州郡出兵,協助他剿滅義軍,然後又上表朝廷,徵調下邳的孫堅為佐軍司馬,令其就地徵兵,以助漢滅賊。
孫堅從小就有勇有謀,機智過人。
十七歲那年,有一次和父親乘船去錢唐,看見海賊胡玉一夥在附近的匏裡上岸搶奪商人財物。
孫堅見狀,不顧父親攔阻,手提尖刀,單槍匹馬地上了岸。
孫堅一上岸,就引起了海賊的注意,於是他連忙做出指揮部屬包圍過來的樣子,結果真把海賊給嚇住了,於是立刻望風逃散。
孫堅一看,嘿,就這膽量還出來搶劫!
於是追上前去,手起刀落,斬首一人,凱旋而歸。
孫堅有勇有謀,殺賊除害,一時間名鎮鄉里,於是官府徵召他做了假尉。也就是縣令手下負責治安的小官,雖然官員中是最底層的,但至少脫離了吏這個階層。不過孫堅只是個假尉,也就是臨時的縣尉,還沒有正式編制。
但儘管如此,孫堅也算半隻腳踏進官場了,以後可以得到更廣泛的人脈,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很快新的機會就來了,第二年當地發生了一場大規模叛亂,孫堅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了。
漢靈帝熹平元年(172年)十一月,會稽人許昭(又名許昌)自稱大將軍、陽明皇帝,又封其父許生為越王,再加上其子許韶,祖孫三人扇動了數萬人,在會稽郡句章起兵叛亂。
這場叛亂聲勢浩大,單靠會稽一郡之力無法平定,會稽太守尹端也因剿匪不力被朝廷拿下了,險些丟了性命。
為了迅速平亂,朝廷派臧旻任揚州刺史,統一指揮臨近會稽的丹陽和吳郡,集合三郡之力平叛。
吳郡官府讓孫堅以一個臨時設立的郡司馬的身份統兵,參與平叛。
就這樣,孫堅招募了一千多鄉勇,加入了臧旻的隊伍。
揚州刺史臧旻是臧洪之父,是漢末一位很有能力的官員,此人是個實幹派,孫堅的優異表現他都看在眼裡。
苦戰三年之後,許生、許昭之亂終於被平定了,臧旻上奏孫堅之功,朝廷任命他為鹽瀆縣丞,這也是孫堅第一個正式的官職,二十歲的縣委副書記,在普通人裡算是前途無量了。
之後十年裡,孫堅又歷任盱眙縣丞和下邳縣丞。
這十年孫堅雖然在仕途上沒有什麼進展,始終還是混在官場的底層,但他在哪一代的聲望是越來越高。
鹽瀆、盱眙和下邳三縣全都在江北淮泗一帶,孫堅在這裡積累了自己最初的創業班底,而之後的孫策也同樣在這裡起步,最終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足以影響東吳政局的淮泗集團。
如果是太平盛世,孫堅憑著剿匪之功慢慢熬資歷,或許最終做到太守也就到頭了。不過孫堅這樣的人註定就是為亂世而生的,漢末大亂為他開啟了機會的大門。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真正的考驗來了。這一年,孫堅三十歲。朝廷火速調集軍隊鎮壓,右中郎將朱儁徵召孫堅隨軍作戰,並表為佐軍司馬。
之前那些對孫堅深為折服的鄉里少年都願意隨他從軍,除此之外,孫堅又招募了一些商旅和淮泗精兵,共計千餘人。
臨行之前,孫堅將自己的家眷留在壽春,其中就包括年僅十歲的孫策。恐怕孫堅當時還想不到,這個孩子將來建立的功業要遠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