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錯失良機(第1/1 頁)
潁川大捷,是黃巾軍起義之後,潁川本地義軍和朝廷正規部隊之間的第一場正面交鋒。這次交鋒以朱儁軍團損失近半,撤出戰鬥而告終。
其實朱儁的軍隊戰鬥力非常的強悍,在揮軍南下,被彭脫襲擊的時候,他們硬是冒著箭雨,和彭脫廝殺到深夜,直到見有黃巾軍的援兵趕來,才鳴金收兵。
致使彭脫兩萬五千人馬,傷亡過半。
就從傷亡人數上來說,雙方損失差不多。
可是,漢軍人數遠少於義軍,又是在孫堅被圍,朱儁軍團被截殺的危難情況下,出現的傷亡對比。
漢軍沒有被全殲,能半數而退,主要是漢軍武器、盔甲等裝備較好,訓練有素,單兵作戰能力比較強,戰鬥經驗豐富,臨危不亂,各軍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掩護的很好。
義軍雖然都有了正規兵刃,但是大部分士兵,基本都沒有盔甲,由於缺乏訓練,戰鬥經驗不足,個人戰鬥力交差,團隊配合上,也不及漢軍。
但是,黃巾軍還是把朱儁的軍團打退了。
朱儁軍團損失近半,潁川義軍損失不到十分之一。
從這兩方面來看,潁川義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波才一邊讓軍隊在陽翟修整,一邊和將領們商量進一步圍殲朱儁,目前朱儁軍團還有一萬多人,再加上陽城易守難攻,義軍缺少攻城的器械和重武器,很多將領很是擔心,怕一旦攻不下來,形成相持的局面,若是皇甫嵩趁機來攻,將會陷於兩面作戰的困境。
其實,義軍困難,朱儁的軍隊更困難,陽城是個小縣城,朝廷的大軍來之前,陽城早被義軍劫掠一空,城內根本沒有多少糧食和軍需物資,若是被波才聯軍圍了,他要麼坐守空城,要麼冒死突圍,到那個時候,這兩種選擇,都是死路一條。
這一點波才還是分析到了,一面打造攻城器械,一面誠邀讓潁川、汝南、南陽三郡的義軍,前來共同圍剿朱儁所部。
這是消滅朱儁所部的絕佳機會,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朱儁得到波才要圍殲他的訊息,驚駭不已,只好連夜逃到長社一帶,與皇甫嵩形成聯軍,共同防禦去了。
黃巾軍失去了消滅朱儁兵團的最好機會!
其實,只要趁著朱儁兵敗,死拖住不放,或者把他圍困在陽城,再想辦法攻城,也不失一步好棋,畢竟,陽城是一座空城。
只是當時義軍將領作戰經驗不足,再加上上次戰鬥損失的都是義軍精銳,又怕皇甫嵩趁機夾擊義軍,錯失了這次殲滅朱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