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張舉叛亂(第1/1 頁)
韓遂、王國等人在涼州再次反叛,由於時間倉促,張溫只好四處調兵應急。
幽州的烏桓比較順從朝廷,而且烏桓騎兵戰鬥力又非常強悍,便從烏桓調撥了三千突騎兵,準備前去討伐涼州的韓遂等人。
卸任的中山相漁陽人張純,聽說了此事,趁機請命帶領這支武裝前去討伐韓遂,張溫深知張純的為人,沒有答應他的請求,而是讓涿縣縣令公孫瓚帥軍前往。
公孫瓚帶著那三千烏桓突騎剛走到薊中一帶(今bJ西南),烏桓突騎士兵因為朝廷拖欠官餉,又得不到應有的糧草供給,實在難以支援,大多數士兵叛逃回了烏桓。
張純見狀,覺得張溫用人不當,才導致那三千烏桓突騎反叛而去,便更是怨恨張溫沒有讓他統領這支軍隊,乃與同郡的前任泰山太守張舉及烏桓大人丘力居等人連盟,趁著幽州兵力空虛,劫略薊中(今bJ西南),並接連襲殺了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今河北豐潤東南)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人馬很快發展到了十多萬,屯兵肥如(今河北盧龍北)。
張舉自稱天子,張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派大軍不斷的兼併周邊州郡,揚言說張舉應當替代大漢,當今的天子應該禪位給張舉,並傳敕各個公卿,趕緊奉迎張舉。
當時的幽州刺史是劉虞,屬於漢室宗親,不擅長軍事,冀州的黃巾軍被鎮壓之後,劉虞解散了大部分的武裝部隊,整個幽州只留下一萬步騎兵馬,因支援涼州前線,又抽調了一些人馬,故而留在幽州的軍隊,戰鬥力就非常有限了。
此時的朝廷大軍的主力都在西北抵禦西涼叛軍,在此情況下,漢靈帝只好下詔給南匈奴的羌渠單于,請求其出兵相助。
羌渠單于亦想借此機會進一步拉近與東漢的關係,便派遣左賢王率領匈奴騎兵奔赴幽州,幫助劉虞平叛。
然而,羌渠單于此舉在匈奴國內引發了強烈不滿。前幾年,南匈奴幫助漢朝對付北地郡的先零羌義軍,被先零羌的大軍趕到了黃河以東,損失巨大,南匈奴高層對漢朝十分不滿。對於匈奴普通民眾而言,他們只想安居樂業的生活,更不想捲入漢朝的軍事平叛等戰亂之中。
匈奴的右部〈酉盆〉落本就對羌渠單于的對外政策非常不滿,便在十二月份,趁匈奴國人不滿之際發動了叛亂,並聯合匈奴的另一部落屠各胡一同起兵叛亂,二者聯合反叛的兵力多達十幾萬人。
羌渠單于面對如此規模浩大的叛亂,事先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最終不敵叛軍,死於亂軍之中。
羌渠單于可能至死都沒有想到,自己會因出兵幫助漢朝平叛而引發國內叛亂,更不會想到自己竟然會因為此事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羌渠單于死後,其子於夫羅繼位為南匈奴單于,很快改變了對漢政策,大肆掠奪東漢北部郡縣,漢匈關係逐漸惡化。
值得一提的是,五胡亂華的始作俑者、前趙國君劉淵的祖父正是於夫羅。
北方頻頻發生叛亂,戰亂不斷,朝廷只好從南方抽調兵丁,重徵稅賦,支援北方戰場。
這樣以來,就大大加重了南方人們的苦難。
中平四年(187年)十月,長沙郡(今湖南長沙)人區星自稱將軍,聚眾萬餘人,攻打郡縣,起兵反漢。
北方未平,南方又亂!
大漢朝廷趕緊任命猛人孫堅為長沙太守,命其火速進剿區星的義軍。
孫堅到了長沙郡之後,施設方略,身先士卒,一月之間,就把區星的叛軍討平了。
孫堅因其功得封烏程侯。
因為中原各地叛亂不斷,我的軍火、糧草等生意倒是非常的興隆!
西涼的韓遂、幽州的張純,以及南匈奴於夫羅等人也都成了我的大客戶!
由於各地叛亂連續不斷,十一月份,朝廷便罷了太尉崔烈;任命大司農曹嵩為太尉。
這個曹嵩就是曹操的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