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豪強和士族(第1/1 頁)
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割據,並擁有自給自足的田莊。豪強地主佔有大量的僮客、賓客等依附人口,使後者脫離了國家戶口,並租佃他們的土地。後者免於向國家交納賦稅,只向豪強交稅。豪強地主還透過血緣關係擁有大量的宗族人口。這種依附人口和宗族人口逐漸形成了私人武裝(部曲),豪強地主還修築塢壁。
豪強的上層,即是所謂的大姓、大族、甲族、冠族。
大姓控制宗族,確定了鄉里的領導地位,並將其勢力延伸至州郡。大姓還透過名士控制朝廷選舉,影響國家政治。名士是東漢後期重要社會力量,主持鄉里清議,品評鄉里人物,進而影響政治官員的選拔。
大姓擁有名士,逐漸成為地方顯貴,即冠族。沒有名士的豪強只能稱為強宗,不能稱為冠族。
冠族透過保持文化修養,經學入仕,甚至達到累世公卿的地位。他們招收弟子、門生、徵辟掾屬,形成終生的門生故吏。當幾代過後,冠族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他們就成了士大夫階層的領袖,進而成為影響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的門閥大族。
門閥大族把持了地方政權和操控朝廷選舉,掌握國家政權的重要部分,並具備全國性的政治影響,為割據一方做好政治準備。一旦割據條件成熟,他們即能稱為割據一方的軍閥。有能力的州郡長官,可能出身於當地豪強,也可能得到當地豪強的擁護,他們透過私募軍隊,並利用當地的宗族領袖、鄉耆號召宗族、同鄉應募,最終形成了軍閥的私兵。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諸侯就是這麼慢慢形成的。(《中國軍事通史三國軍事史》)
董卓出身涼州地方豪強,雖然個人能力很強,但是,他的父親只是個縣城的小吏,族裡並非耕讀持家,也沒有出過名仕,所以,董卓的家族只能算是級別較低地方豪強,勉強算是強宗,連冠族都算不上,更稱不上士族。
什麼樣的家族才算是冠族呢?
幽州的公孫瓚的家族,注重文化修養,世代為官,家裡還出過兩千石的郡守,算是冠族中的代表吧!
當然,也有的朋友把公孫瓚的家族列為門閥,雖然有些勉強,但是,也說得過去,畢竟公孫瓚家族也是一連幾代都出郡守這樣兩千石的大官。
那麼,什麼樣的大族才算是真正的門閥大族呢?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算是門閥大族的代表。
由地方豪強出身的董卓憑藉武力,一下子越級跳到洛陽,主持大漢朝局,當然會引起各個士族、門閥的不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