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老外懂雞毛(第2/2 頁)
證,這就是那董源的作品吧?”
柳舒聞言,沉默了半響,最後開口道:“繆先生,還真是什麼都瞞不過您。”
“要不是疑似,這就不是一萬大洋那麼便宜了。”
本來曹子建還想跟柳舒討價還價一番的,奈何,他的耳邊聽到了一道腳步聲由遠而近的傳來。
顯然,要來其他人了。
雖然說,那老外看不出,但他不敢保證後面來的人裡有不懂字畫的。
所以,曹子建直接道:“行吧,一萬大洋就一萬大洋,我要了。”
“曹少,考慮清楚,那幅畫,剛剛我們進來的時候,那老外就在看,但是他沒第一時間過來跟舒老弟談價,說明對這畫存疑。”繆俊忍不住開口道。
“老外他懂個雞毛。”曹子建心中腹誹道。
因為相比起老外,他更相信自己的目鑑。
這在古玩行,有一個專業名詞:望氣。
就是對一件事物總體做出的迅速判斷。
舉個例子,你第一次到一家餐館,一進門,還沒吃,但你已經知道這餐廳好不好吃了。
就是透過周圍環境的衛生,桌椅餐盤的擺設,服務員的熱情程度,店內的客流量。
使你在一秒鐘之內就做出了一個快速的判斷。
對於書畫鑑定來說,望氣是體會一幅畫作的氣韻。
所以這種望氣,對鑑定者的眼力有極大的考驗。
鑑賞家對書畫的筆墨,造型,圖章,題跋,裝裱等諸多專案,有相應的認知和判斷力。
抓住幾個重點,就立刻可以得出結論。
而老外對華國書畫的鑑定,主要是透過對藝術史的學習,歸納形成了所謂的‘形態學’的分析法。
這種方法借鑑了西方美術史的鑑定方法。
在他們的認知中,筆墨不過是描繪題材的一種技巧。
並不能作為鑑定的獨立標準。
他們更注重繪畫風格的線條,形態,色彩,質地,留白,空間感等綜合表現。
聽起來,更偏重客觀的理論分析。
只是,這種偏重客觀的分析,適用於西方繪畫,而非華國繪畫。
因為華國繪畫,是以畫家人格,文化修養為基礎的“情緒”的表達。
這也使得,華國繪畫,有一個西方人永遠都不懂的詞。
筆墨。
再有就是印章問題,關於蓋有賈似道印章的作品,曹子建手裡就有。
而這作品上的印章,跟自己手裡作品的賈似道印章,呈現出相似的狀態。
且印泥泛白褪色。
雖然不能斷定這幅畫出於董源手筆,但也不排除其手筆之可能。
此畫的重要性,在曹子建看來,已經不在其與董源的關係,而更在其雄偉完整足為早期山水畫的典範。
這類作品,放眼整個華國都是孤品的存在。
所以一萬大洋,不虧。
隨著曹子建將錢交給柳舒之後,門外進來了兩個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