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得給李長河算算命!(第3/4 頁)
張士奇將這幅畫卷收起,然後輕輕地開啟了另一幅。
而另一幅並不是畫卷,而是一副字帖。
李長河認真的看了一下,同樣還是一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當年的傳言是真的,原來真的有這幅書帖。”
張士奇這時候感嘆的說道。
“張老,別賣關子了,這到底是誰的書帖?”
李長河有些無語,老是感慨,倒是說這是誰的啊。
“你小子,明明對文物一竅不通,但是這種稀世珍寶,卻能落到你的手中。”
“沒看到嗎,水調歌頭,你不知道誰寫的?”
張士奇這時候指著名字衝李長河問道。
“蘇軾寫的啊!”
李長河下意識的回答說道,隨後一下睜大了眼。
“你說這是蘇軾的真跡?”
“大概五十多年前吧,京城那時候兵荒馬亂的,但是忽然在典當行裡流傳起了一則訊息。”
“有一對土夫子,是父子倆,兩個人找到了蔡京的一處墓地,然後從裡面找到了絕世珍品,蘇軾的《水調歌頭》的原稿,稱之為《中秋帖》”
“當時這個訊息流傳並不廣,也沒幾個人相信。”
“畢竟《中秋帖》這個,歷史上也沒幾個人記載,根本沒從分辨真假。”
“再說那年月,造假的也多,誰知道是不是放出訊息準備坑一波大的。”
“但是後來我聽說,確實有人見到了蘇軾的《中秋帖》,同時挖出來的,還有道君皇帝畫的一副《中秋賞月圖》”
“你看這上面,這幅字帖上,除了這首詩,旁邊印章,印章有兩個,一個是蔡京的,另一個有意思,則是趙佶的。”
“你再看這幅畫,畫上的詞,很明顯是瘦金體,可能是趙佶自己寫的。”
“這裡還有這幅畫的由來,崇寧元年中秋,賞月,見蘇詞,無過如此!”
“崇寧元年,這一年九月就是大名鼎鼎的元祐黨籍碑。”
“所以從歷史上來說,這幅蘇軾的字,應該是蔡京帶給趙佶,趙佶看不上蘇軾的字,作畫,又同樣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然後賞給了蔡京。”
張士奇認真的在那分析說道。
李長河則是安靜地聽著。
“那這兩幅是真跡?”
李長河這時候驚喜的說道。
趙佶的也就算了,如果蘇軾的這幅字帖真的是真跡的話,那價值可就大了。
“真跡?”
“我覺得大概是真的,但是到底是不是真跡,我說了不算。”
張士奇搖了搖頭,衝著李長河說道。
“像這種稀世珍寶,它的真假判斷,很麻煩,首先得儘可能的找到歷史依據,比如說崇寧元年這場中秋宴,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記錄。”
“其次,這上面的筆跡,畫作,到底是不是趙佶和蘇軾的。”
“這個是真是假,我一個人說了不算!”
“這種字帖要是真的現世,想要辨明真偽,最好的辦法就是集齊多個業界知名人士共鑑。”
“大家都認為它是真的,這樣才會被判定是真跡。”
“不過這東西一旦出世,造成的轟動可想而知。”
“當年收藏的人為什麼沒有公開,恐怕怕的就是惹來殺身之禍,這種稀世珍寶,用價值連城已經不能形容了。”
“現在嘛,你要是想公開也行。”
“不過如果真的是真跡,說實話,你留在手裡的可能性不大,故宮那邊,九成九的要跟你商談購買。”
“到時候,你賣還是不賣?”
張士奇這時候似笑非笑的衝著李長河問道。
李長河搖了搖頭:“那還是算了,這玩意兒還是先別展示出來了。”
這東西可是傳家寶,最重要的是,能給他的博物館計劃當鎮館之寶的。
前提是,它是真的。
“張老,你給個準話,你覺得這是真的假的?”
李長河這時候認真的衝著張士奇問道。
張士奇又低頭仔細看了一番,隨後緩緩地開口說道:“從紙張和字跡風格上來說,趙佶這幅畫應該是真的,至於蘇軾的《中秋帖》,他的字帖我見得不多,不好判斷。”
“我個人認為,有很大的機率是真的。”
“這種辨別,其實找書法大家,比如說啟功辨別是最方便的,故宮那邊我記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