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卡苾超重型機械研究報告(第4/9 頁)
觀情緒在所有聚居地間蔓延,不難想象當空間穩定器的光芒第一次穿透黑暗時,對卡苾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風暴紀的第一個新年是突如其來的,當灼熱的光芒灑遍整個大陸時,人們才意識到他們從未真正看清這片土地的全貌,從文明誕生到現在,永不停歇的暴風雪一直在遮蔽他們的視線,而現在他們可以同時看見整片延綿的克拉蒂群山,赫倫西亞熔爐和廣袤無垠的冰原,凍結的海洋,蒸汽風暴戰爭中遺留的殘骸。以及天空之上帶來光明的“太陽”。
新年僅維持了32分鐘,光明的消失和它的降臨一樣迅速。黑暗再次籠罩整個世界。而狂歡持續超過200小時,卡苾人由此堅定了一個新的信念:衝出風暴。
卡維爾“羅米爾達公民”號地效飛行器
羅米爾達公民基礎資料
研發時間 風暴紀第3迴圈約45%-89%
所屬陣營 卡維爾城
建造數量 2臺
最大載荷 5000噸
最大速度 750公里每小時
成員數量 25人
卡苾的海洋佔比達到91%,在風暴紀第一個迴圈結束以前就全部凍結,切斷了建立在各個島嶼上的卡維爾聚居地的交通線,為此,他們必須尋找新方法重建交通網。相比卡斯卡迪亞城的地理環境,卡維爾的聚居地間隔更遠,而凍結的海洋相對平坦,使卡維爾人最終選擇巨型地效飛行器作為方案。
羅米爾達公民可能是卡苾歷史上最大的地面載具之一,能夠一次性運載足夠所有聚居地一個迴圈的物資,所以羅米爾達公民每個迴圈只航行一次。以卡維爾港為起點,繞行半徑7000公里的圓作為航線,最後回到起點。在卡維爾港附近50公里範圍內著陸並回收,算作完成一次補給任務。
為了增載入重效率,羅米爾達公民的所有物資會分裝在40個“飛行雪橇”通用集裝箱中,用鋼索串聯為兩組進行拖曳,運作方式類似於過載列車。羅米爾達公民在整個航行期間都不會停下,在靠近聚居地時,由當地派出飛行器與其伴飛,並從末端剪斷鋼索來取走集裝箱自行運回。羅米爾達公民在航線前就會按照順序排列各聚居地所屬的集裝箱,保障物資分發的準確性。
羅米爾達公民(拋棄推進器)
羅米爾達公民無法依靠自身動力抵消40個集裝箱在起步時帶來的阻力,所以必須藉助一臺5000噸推力的液體火箭來達到產生地面效應所需的最低速度,燃料耗盡後會拋棄火箭,以自身的4臺渦輪引擎完成航行。在羅米爾達公民條例中指出,羅米爾達公民在航程中絕不能停止,如果由於不可抗力,如機械故障等在遠離任何聚居地的位置落地,則會被視為已損失,由工程隊就地拆解。並製造一架新的。
卡維爾“飛行雪橇”通用型移動集裝箱
羅米爾達公民一次可拖行40個飛行雪橇
聖徒之佑法案
現存的羅米爾達公民實際為卡維爾城製造的第二架,第一架在第28迴圈的例行任務中被強烈風暴損壞方向舵,導致無法轉向而撞毀於某處丘陵,機上共有機組人員23人,搜救任務由邊境巡邏隊負責,根據事後公開的報告中指出“未發現任何倖存者”。
在另一部分未公開的搜救記錄中記載,事故發生後仍有成員生還併發射了求救訊號彈。亮光吸引了一個聖徒靠近墜毀現場,儘管極大抵消了現場的風暴強度,但倖存者仍沒有堅持到救援抵達。
為此,在第30迴圈釋出的第二版航行手冊中新增了一項名為聖徒之佑的條例:任何遭遇嚴重事故的遠航載具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都被允許利用訊號彈吸引聖徒來緊急避難。基於不干涉原則和防止濫用,每一次條例執行後,聖徒研究委員會都會進行調查稽核,確定其執行是否為必須。如果沒有透過稽核,則吊銷涉事載具的領航員或船長崗位資格一個迴圈。
去往無人之境
風暴紀第50迴圈-至今
卡苾風暴艦隊
聆聽神諭工程開啟了卡苾的空氣動力學革命。在減速陣列完成後,卡維爾城設計建造了第一臺飛行器“格曼特亞”號滑翔機並藉助氣流成功抵達至米高空,隨後的20年裡,越來越多的飛行器開始對風暴環區進行探索,也是從這時卡苾人才開始瞭解自身的處境,恆星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未知的光球,他們被困在一個正逐漸縮小的空間氣泡中。
這一發現對社會造成了極大恐慌,聯合科學院選擇公佈聆聽神諭工程和卡苾之息的所有文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