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南洋潮起(第2/2 頁)
“一島固然是彈丸之地,但合千島之地,陛下恐怕就難以解決了。“道人指著臺灣右下的海域,那裡星羅棋佈地標著不少島嶼。“南洋自古物產甚豐,有那幾個逆徒,控制當地蠻夷並不難。”
油燈裡的光焰倏地跳了幾下。
道人身體前傾,壓低了聲音:“兵對兵,將對將。既然鄭氏用了方術,陛下動用異學也未嘗不可。”
李光地在一旁幾次三番想開口,但都被皇帝止住,這回他終於忍不住了:“既然那幾人是巋陽的,巋陽派不該做些什麼嗎?”皇帝看都沒看他,只是直視著道人。
道人不慌不忙,邊把玩著拂塵邊慢條斯理地說:“巋陽不涉俗世,此次也是一樣,那幾人與巋陽已再無關聯。”
皇帝還想說些什麼,但被道人搶了白:“況且,異學會和我巋陽派間,還有些事情未了。我已經仁至義盡。”話音落,道人已施施然出了宮門。
玄燁呆坐了一會,突然站起來,一揮手,把滿桌筆墨掃了下去。
密旨
異學為未明之物,不可妄動,否則後患無窮。
爪哇島的星空下,是海浪和椰樹。一名道人手上提著幾枚金髮碧眼的頭顱,島上的原住民跪伏在他面前。
- 關閉
1646年,隆武政權滅亡,鄭成功避走金門,起軍抗清。
1653年,鄭成功兩次大敗清軍,後拒絕順治敕封。
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獲封“延平王”。
1662年,鄭成功逝世。由其子鄭襲護理國事。
1663年,鄭襲之兄鄭經奪權成功。同年,清軍聯合荷蘭進攻,鄭氏失金、廈。
1664年,鄭經抵達臺灣。其與西班牙、日本、東印度公司均有軍火、貿易往來。
1674年,鄭經響應吳三桂,起軍伐清。
1676年,鄭經戰敗,退守廈門。
1680年,鄭經與清交戰,屢次失利,同意議和。但和談因清臣姚啟聖的反對作罷。
1681年,鄭經逝世,重臣馮錫範等擁立年僅十三的鄭克塽為王。
1682年,有7名自稱來自巋陽派的道士抵達臺灣,表示願意助鄭氏抗清。後巋陽派證明此七人為叛出,後人稱之為“南巋陽派”
1683年,在南巋陽的協助下,臺灣將領劉國軒大敗清海軍。異學會決定不動用異學,徵臺一事暫時作罷。同年,南巋陽攜鄭氏使節抵達爪哇,將荷蘭殖民者盡數擊殺,後逐漸取得南洋諸島的實際控制權。
1687年,鄭克塽稱帝,自稱為漢家正統,定國名為“明”,年號靖安。疆域為臺灣列島、馬來群島大部及中南半島小部,以南巋陽為國教。由於現實重構,具體國界現已不可考。
1700年,南明與日本、西班牙建交,並建立正式貿易關係。
1705年,漢族及臺灣原住民開始向南洋諸島大規模移民。
1725年,雍正帝再次徵臺,未果。
1730年,鄭克塽病逝,其子即位,該人名諱已不可考。
1743年,乾隆宣佈與南明暫時休戰。
1770年,爪哇地區5島與當地漢族官員發生衝突,爆發民亂。
1773年,民亂被鎮壓,南明朝廷開始逐漸允許南洋原住民擔任官員。
1780年,鄭克塽之子逝世,傳位於其五子鄭也秋。
1800年,南明遷都巴達維亞(即雅加達)。
1823年,南洋地區再次爆發民族衝突。此次衝突規模逐漸擴大,持續了二十餘年。
1846年,衝突平息,南明向人口較多的原住民妥協,允許其任較高官職,並給予部分地區有限的自治權。
1877年,朝內原住民大臣聯合一部分漢族大臣發動政變,南明皇帝退位,改政體為君主立憲制,改國名為南洋聯邦。該國實行兩院制,上議院議員每島一名,下議院按人口比例選出。
1900年,cK級現實重構發生,南洋聯邦與南巋陽派從記錄中消失。
注:年表為儲存前一現實記憶者口述,可能存在偏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