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朝廷新軍(第1/3 頁)
淮南東路,揚州城,宋大城。
宋時,原來揚州城蜀崗高地上的“子城”已成為廢墟。而其西南的“羅城”被宋廷向南稍加擴充套件,是為宋之州城。
宋室南遷,江淮成了宋金之間重要的緩衝區。南遷以前,朝廷命揚州知州呂頤浩對州城加固,作為江寧府的江北屏障。呂頤浩修建的“宋大城”,全部用大磚砌造。其中北城牆在運河以南,全長四里;東城牆在運河西岸,全長六里;南城牆沿運河北岸,全長約四里半。
可以說揚州城三面皆是運河環繞,城中更是有河流透過濁流、官河透過,佔盡水利。
雖然河北已是下了幾場大雪,但是揚州的冬日顯然沒有汴梁城或者大名府那樣寒風刺骨,綠草依然隨處可見,天空濛蒙的細雨柔柔弱弱,吹起風來秋意蕭索,只有那些光禿禿的樹杈,提醒了人們,這已經是去冬日。
燈光隨處可見,音樂隨處可聞,運河穿過整個城市,槳聲燈影裡,青樓歌舞……
“天下三分明月夜,兩分無賴在揚州”。
自晚唐畢師鐸、孫儒相互攻伐,揚州蕩為丘墟。楊行密復修葺之,稍成壯藩,後周為打通大運河,南唐知揚州不可守,揚州城被其付之一炬。
五代戰亂頻繁,你來我往,揚州城再也沒能恢復盛唐時的繁華和風采,它的地位也被明州、泉州這些後起的貿易口岸取代。
雖然在經濟上被取代,因為宋室南遷,揚州城直面江淮,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就變得尤為重要。
揚州州衙旁的大教場上,一排排士卒整齊肅穆,赤裸著上身,反手背後,目不斜視,正視前方。
多年不習兵操的較場,野花雜草早已經被清理的乾乾淨淨,精壯的漢子排滿了較場四處,或步伐整齊劃一,或槍陣疊刺連連,或滿負重奔跑,一個個揮汗如雨,場面振奮至極。
兩淮之地,干戈四起,良田大量荒蕪,百姓民生艱苦,這每月三貫錢的餉銀下來,也是吸引了一批批精壯的漢子。
一盆盆冷水迎頭潑下,軍官們大聲怒吼道。
“你們忘了澶淵之盟嗎?”
“侵我國境、殺我百姓,賠款稱弟,奇恥大辱,豈能忘記!”
“你們忘了太原之戰嗎?”
“官軍腐敗不堪,強虜破我太原,屠城滅民,此等深仇大恨,我等永遠不會忘記!”
第三盆水又迎頭潑下。
“你們忘了靖康之恥嗎?”
“金賊無道,欺我中華無人。中華不自強,不奪回三鎮,不恢復故土,我等誓不為人!”
熟悉的話語,相似的情景,又一次重現與眾軍面前,只不過上一次是在靖康元年的東京城,而這一次,卻是在南遷後的揚州城了。
巡視的人也已經變了,東京城的那位大宋朝廷廢黜帝子早已經不知所蹤,眼前的卻是大宋皇室的另外一位皇子,康王趙構。
“呂相公,你看本王部下的軍士如何,是否可以和王松的忠義軍媲美?”
趙構看著眼前一列列龍精虎猛的剽悍士卒,滿意地點了點頭。
朝廷移治江南半壁,財政匱乏,糧餉短缺,再加上江南連年乾旱,地方上盜匪四起,朝廷能花費這幾十萬兩銀子,可謂是煞費苦心。
“殿下雄才大略,步卒精銳,真乃當世虎賁,老臣佩服之至!”
揚州知州呂頤浩倒是肺腑之言。眼前計程車卒訓練有素,勇猛彪悍,比之朝廷的那些個禁軍們,不知道要強上多少。
大宋禁軍,早已成了孱弱無能的代名詞。
這位揚州父母官雖然已經年過六旬,卻依然是勇猛精進,薑桂之性,老而彌辣。趙構在揚州編練新軍,他鞍前馬後,積極奔走,頗得趙構的器重。
但他在揚州以各種名目增加賦稅,橫徵暴斂,使得民生凋敝,百姓困苦,城中商賈更是多有怨言。諸般不是,落在趙構和朝廷的眼裡,反而是欣賞有加。
朝廷初到江南,百廢待興,有呂頤浩這樣的肱骨大臣,能官幹吏,朝廷可以免去許多麻煩。至於百姓之苦,民生之艱,那就另當別論了。
趙構滿意地點了點頭。這位呂老相公精明強悍,可是他的左膀右臂。朝中有秦檜、汪伯彥、朱勝非坐鎮,在外有呂頤浩、張俊之國家重臣,江南朝廷也算是有幾分希望了。
至於那些趙桓的舊臣,耿南仲、唐恪、何慄、孫傅、張叔夜之流,早已經被趙佶的江南朝廷遺棄,掃入路旁的臭水溝了。
趙構轉向旁邊面色凝重的翟亮,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