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墾殖(第1/3 頁)
一大碗滾燙的熱茶下肚,汗珠子從額頭上紛紛落入地上寸許厚的塵土,瞬間被塵土湮沒。
站在官道一側幾棵大樹下茶棚中的王倫,放下茶碗,拿袖子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心裡的煩躁卻是去了大半。
抬頭看去,盡是一望無垠的一片谷浪,隨風起伏,蔚為壯觀,無數軍士和農人在田間地頭觀看,三五成群,議論紛紛。如今,馬上就要到了收穫的季節,人人心裡都是充滿了期盼和喜悅。
王倫發河東忠義軍新軍及家屬三萬多人,合隆德府、澤州等地百姓十餘萬人,廣開屯田,奏為河東營田副使,營田屯田數十萬畝,其中軍屯三十多萬畝,如今,終於是否極泰來,眼看就要有了回報。
黎城大營周圍,往昔的荒蒿遍地,如今已經是大片大片的莊稼,官道上軍士來回巡邏走動,要衝之地更是設起了關卡,以防金人來襲,興風作浪。
有董平在隆德府前方坐鎮,數萬大軍,操練日夜嫻熟,使得以漢兒為主力的金兵,只能龜縮在隆德府以北,不敢放肆南侵。
“店家,收好錢。”
喝的差不多,眼看炎熱又下去了幾分,王倫放下錢幣,起身就要離去,趁著天色尚早,他還想多看幾處種植處的莊稼。
“王副使,要不要再歇歇,這日頭可是毒辣,別傷了身子。你可知道,這河東的百姓,可是離不開你啊!”
茶攤主人接過了錢,他看了看外面的驕陽,不由得開口勸道,生怕天氣炎熱,使得這位百姓的父母官有個好歹。
自從河東春耕以來,這位王相公手下的副使組織軍士,招募流民,分配種子、耕具,開荒屯田,兢兢業業,忙前忙後,奔走於河東南部,眼看著荒田成了良田,野草變成了莊稼,地面靖平,百姓們無不是歡欣鼓舞,打心眼裡感激這位“王二相公”。
“劉二兄弟,天色不早了,還得去看看東山那一片地。若是收成不好,鄉親們可能吃不上飯,王相公也會責罰。”
王倫跨上馬,打馬離開,周圍的百姓都是眼中帶有敬意,這年頭,這樣一心為民、兩袖清風的好官員,可是實在太稀罕了。
王倫打馬向前,眼光掃過兩旁無邊無際的良田,也是心潮起伏。
上任伊始,所有的土地重新丈量,劃分片區,全部的土地歸官府管理,即便是那些有主之地也不例外。開墾土地,一為軍隊屯田,二是招募百姓墾荒,無論是軍隊還是百姓,開墾土地所需要的種子、耕具、耕牛,都是官府統一提供,軍隊屯田,自然全部歸河東忠義軍所有,百姓種植的則是百姓和官府收成各佔一半,百姓只要出勞力即可,但吃喝自付。
至於那些招募種地,而不願意的流民或軍中家屬,則是可以自由選擇,或者種地自己經營,或者拿著薪金,成為官府僱傭的“產業工人”,吃喝不愁。
這便是大國家主義下的種植模式,形似後世的生產建設兵團,在這個特殊時期,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種植模式。
任何時候,人總要活下去才行。
“等地方上安靜下來,把土地可以分配給百姓們,自由種植,人人吃飽肚子。”
王松以前說的話還在耳邊迴響,王倫不由得深深吸了口氣,如今這莊稼豐收,忠義軍糧草充足,正可以大舉北伐,恢復失地。到時候,他肩上的膽子可就更大了。
前面不遠處,一座佔地數畝的莊園赫然在目,高聳的水泥牆,粗重的鐵柵欄門,門口兩側的涼亭下,站的筆直計程車兵持槍而立,神情肅穆。大門的左右兩側,“河東忠義軍農墾司第一司”,“河東忠義軍農墾司總署”,十幾個紅字清晰可見。
從名字上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軍隊屯田營田所在的辦公之地。
高聳的,可以駐守的圍牆告訴人們,如今正是戰時,鐵門則是表示,無論誰來進攻,裡面的農墾戰士都不懼怕。
據牆而守,火器犀利,也難怪這農墾司裡面,儘管大多數都是新兵,但卻是沒有絲毫畏懼。
看到王倫一行人過來,兩個哨兵不由自主挺起了胸膛,隨之小鐵門開啟,農墾司第一司的司長安大富笑呵呵地把王倫迎了進去。
“王公,你來的正是時候,相公剛從河北過來,正在房中。”
王倫不由得一怔,隨即輕輕點了點頭。安大富在此親自執勤,大門口以及沿途巡邏的赳赳武士如臨大敵,果然是王松到了河東。
想不到王松第一站,就到了農墾司,如此看來,王松這時候到河東,恐怕是要安排秋收,動員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