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宋士 > 第51章 中華之地

第51章 中華之地(第1/3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紅樓之橫行無忌廢材太子成霸道皇帝三國:炎漢三興女帝饒命:我真不是太監啊!林沖撿到一本水滸傳雅德維加,從波蘭國王到聯統歐洲海賊:娶老婆這種事青雉贏麻了四合院:開局找於莉相親四合院之正陽逐夢大唐:我為仙師,護衛國祚五百年春秋:杞人不憂天復興漢室,從成為劉備女婿開始大秦哀歌我的娘子是窮鬼女帝漢末小人物紅樓之致太平回到古代當聖君逍遙庶子綜影視之宮鬥贏家日不落大明:洪武人皇

河北糜爛,朝廷羸弱,天下大亂,紛爭不休。身在河北的王松,卻還在為怎樣打出去而猶豫不決。

如何開始,又從那裡開始,如何佈局?

從頭再來,說起來容易,可是要做起來,千頭萬緒,紛擾繁雜。事關千萬人的生死,戰局的成敗,自然要審時度勢,慎之又慎。

現在可不比以前,沒有多少機會給他揮霍。數萬戰死沙場的猛將精兵,也讓王松,變得有些畏手畏腳。

失去了才覺得珍貴。沒有了董平、徐虎、楊進、李孝春這些悍將,讓王松總是覺得若有所失,也失去了往日的那種果斷。

就像那鄭雄,一門三傑,兄弟三人,兩個死在了府州,也難怪鄭雄心有怨言。王松自己,也是覺得對不起他。

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府州的教訓太過刻骨銘心,以至於王松有些優柔寡斷。他還是擔心,僅靠上萬新兵,一旦出了岔子,那便真是沒了後路。

若是強行盡納舊部,便和大宋朝廷起了衝突。衝突倒是不怕,可是在大義上,可就失了先機。

這可不是後世民智開啟,思想自由的時代。忠君愛國,皇權至上,尊卑有別深入骨髓,王松想要豎旗,大宋朝廷這一關,是道大難題。

不要說大名鼎鼎的岳飛、宗澤等名臣對大宋朝廷忠心耿耿,即便是忠義軍軍中,心向朝廷的將士也不在少數。

基於此,自王松病癒來到河北,練兵便成了忠義軍的頭等大事。

他要重整旗鼓,重練一支強軍,一支新軍,來彌補府州之戰的損失。

因而,募兵也是十分謹慎,練兵尤苦。

忠義軍練兵,首重軍紀。士兵平日的教導,尤其推崇犧牲和服從。為了提高軍隊的作戰素質,王松也是刻意地提高將士的社會地位,提升軍人榮譽感。

做法上,除了以律法保證軍人在平日的社會活動中“軍人優先”,還增加士兵的軍餉和撫卹,專門設立退役軍人安置管理部門,儘量使軍人沒有後顧之憂。

王松就是要透過提升軍人的政治地位,來提倡整個民族的尚武之氣,打壓本朝立國以來的“以文制武”之風。

一個小小的文臣,也敢在大殿之上,對建功無數的武將呼來喝去,極盡侮辱,武將的尊嚴何在?

他王松,被這些好事之徒口誅筆伐,攻拮不斷,甚至敢扣兵不發,不就是個鮮活的例子!

沒有了這些“賊配軍”、“丘八”們去保家衛國,守護疆土,這些士大夫們又如何能安然風花雪月,談詩賦詞?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從孤兒寡母手中竊取了江山,其位不正,自然對武將大肆打壓,“杯酒釋兵權”,解除武人兵權。有宋一代,重文輕武,以文制武,將在中御,文臣統兵,武將已毫無地位和尊嚴可言,軍事上焉能不敗!

為防“藩鎮之禍”而大興文風,致使民族尚武之風盡失,軍人血性全無。即便有了“宋詞”,也不過是妖嬈有餘,血性不足。

漢唐雄風,中華強盛,蠻夷懾服。自宋以來,存天理,滅人性,“中庸之道”大行其道,尚武之風蕩然無存,中華衰弱,不可避免。

王松所作所為,就是要重振國民的尚武雄風,重現漢唐雄風。而“中庸之道”這些理學的東西,他一定會極力打壓,不讓其沉渣泛起,毒害民心。

上萬之眾,聽起來兵強馬壯,可是和數十萬驍勇善戰的女真大軍相比,無論從數量上和質量上,如今的忠義軍,都是天壤之別。

快意恩仇,鐵馬秋風,氣吞萬里如虎,世間無容易之事,尤其事關重大,家國天下,不是橫衝直撞的任意妄為。

不破不立,昔日的榮光已經遠去,前方的征程道阻且長,從頭再來,就得把步子踩實了,不再摔跟頭。

自金人大軍南下,兵禍不斷,汴河、永濟渠漕運受阻,南方糧食難以運送到黃河以北,河北的糧食供給,就愈發地艱難起來。

歷來都是糧食南運,兩淮、江南都是糧食供應之地。河北雖是平原,糧食也能自給,但金人南下,百姓逃亡,良田荒蕪,無人耕種,兵禍戰事,這糧食就成了稀罕之物。

河東還好,王倫在河東屯田營田,所收入的糧食,還可以自給自足。河北地面兵事連連,沒有糧食供給,用不了多久,就會陷入窘境。

“歸根結底,還不是番賊作惡。要不是他們揮兵南下,燒殺搶掠,運河阻塞,我忠義軍又怎會缺衣少食,造好的鐵器玻璃,肥皂香皂、蚊香都運不出去!”

趙雲憤聲道:“若是

目錄
武神仁威演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