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國事難為(第1/3 頁)
雨後的天空一片湛藍,清風拂動河邊的楊柳,幾隻麻雀“嘰嘰喳喳”在天空飛竄,田間卻是長滿了野草,屍骨和破敗的茅屋不時可見。
一個四旬左右,紫袍玉帶,腰佩金袋的清瘦官服男子,正站在黃河渡口邊的古柳下,對著奔流而去的河水發呆,旁邊一大群持槍執刀、甲冑貫身的衛士遠遠散開。
“番兵雖去,道君皇帝還宮,朝廷上下卻是恬然自樂,置邊事於不問,太原之圍危矣,大宋危矣!”
官員手捋清須,眉頭緊鎖,似乎心事重重,愁思滿腹。
自擔任尚書右丞,充京城四壁守禦使,守衛東京城,擊退圍城的完顏宗望部,再到面謁道君皇帝,力促其歸京,浮浮沉沉,儘管自己一再推辭,終被貶到了兩河,擔任河東、河北宣撫使一職。
“邯鄲不利,武安君白起奉詔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襄王乃使使者賜劍自裁,悲夫。”
李綱滿臉悲愴,似乎在借白起的悲劇,發洩自己的不滿。
“要不是耿南仲、唐恪這些奸賊,李相公何以有今日之難?”
渡口上執守的衛士看李綱愁眉不展,嘴裡喃喃自語,不由得向旁邊的同伴低聲埋怨道。
“官家讓李相公到兩河巡邊,不見得是壞事。朝堂上的那些個大頭巾,尤以耿南仲為首,嫉賢妒能,相公離開了朝堂,反而避開了漩渦中心,也是一件幸事。”
同伴點頭道:“番子已經退去,兩國也在和議之中,相公如此憂心重重,是太過小心了。”
衛士的話傳入隨行的官員耳中,官員輕聲呵斥道:“太原之圍未解,河東之勢甚危。金人變詐不測,貪婪無厭,秋高馬肥之時,女真大軍必再度南下,到那時不但兩河難保,就是能不能保住東京城,亦未可知。你們說,相公這個兩河宣撫使,不是替罪羊嗎?”
宣撫司治下,士卒僅一萬二千人,大多都是步卒,正在編練之際,卻被朝廷罷減,徒留宣撫司一個空殼。
前往太原解圍的各路大軍都是奉朝廷軍令,事皆專達,宣撫司徒有節制之名,而無節制之實。也不知道,李綱前去兩河宣撫,到底有何用處?
換而言之,李綱宣撫兩河,只是朝廷的貶謫而已。
隨行官員上前,輕聲道:“相公,天色不早,咱們該上路了。”
李綱轉過頭,苦笑道:“天色不早,怕是朝廷催促的急了,容不得我逗留片刻,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天下城池,豈有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舍此欲何之?
當初若不是自己極力勸阻,使得朝廷不能遷都,忤逆君王,如何會落得個今日的下場?
女真大軍勢不可當,鐵騎萬千,又豈是孱弱的宋軍可以抵擋? 自己把君王強留在了東京城中,到底又有什麼作用?
三鎮,國之遮蔽,割之何以立國?但以金人之勢,兵強馬壯,割與不割,又有何異?
一旦金人再度兵臨城下,東京城勢難堅守,大宋若是因此滅國,自己就是千古罪人!
這個時候,李綱不由得有些後悔起來。也許他強留君王在無險可守的東京城,真是一步臭棋。
可憐自宋太祖創業守成,到了今日,已有一百七十年。國事艱難,強敵內侵,中國勢弱,河東之戰,危矣。
“河東如今的戰事如何?”
李綱定了定神,向身後的官員問道。
“劉韐將軍屯遼州,解潛相公駐兵威勝軍,都統折可求與張思正屯汾州,範瓊屯南北關,張灝駐紮於文水,皆距太原五驛,約三路並進。大戰一觸即發,相信就在這幾日。”
北宋時期一驛為15裡。北宋採取步遞,是一種以步行接力傳遞的郵驛形式。《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十五里輒立一鋪,招兵五十人,起屋六十間,官破錢一百五十六貫,益以民力,僅乃得成”。
各軍距離太原五驛,也就是七八十里,相信大戰也是迫在眉睫了。
“分路進兵,不如合軍一路而進。如此分兵,勢單力孤,難免被金人一一擊破。”
李綱不由得頹然長嘆:“朝廷節制之弊,分兵而進,太原之戰,恐怕危矣!”
儘管不懂兵事,李綱還是被朝堂上的耿南仲、唐恪、李回之流強上許多。眼看著金人勢不可當,百姓流離失所,處處斷壁殘垣,女真大軍的強勢,大宋官軍的孱弱不堪,朝中大臣們的文恬武嬉,這境況實在是讓人焦心。
見李綱意興闌珊